出处
《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21-125,共5页
Economic Review
参考文献8
-
1周长城.西方劳资关系研究的基本问题[J].学术研究,1997(5):35-38. 被引量:13
-
2周长城.加拿大劳资关系系统分析[J].国外社会科学,2000(2):38-43. 被引量:4
-
3佟新.新时期有关劳动关系的社会学分析[J].浙江学刊,1997(1):53-56. 被引量:5
-
4"中外合资企业劳资关系研究"课题组.关于中外合资企业中劳资关系的调查[J].社会科学研究,2000(2):101-107. 被引量:13
-
5刘殿君.跨国公司的人才当地化策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理论导刊,1997(12):8-10. 被引量:6
-
6荀方杰,张希宇.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会工作[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2):69-72. 被引量:1
-
7王家宠,王继钰,黄汝接.关于外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劳资关系的若干情况[J].当代思潮,1998(2):29-34. 被引量:5
-
8徐亚萍.劳动争议日趋显性化──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7,34(4):131-139.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17
-
1冯同庆.1992—1993年:中国职工状况的分析与预测——对5万名职工的问卷调查[J].社会学研究,1993(3):14-24. 被引量:4
-
2张潘仕.关于大中型国营企业凝聚力的调查分析[J].社会学研究,1991(5):60-70. 被引量:6
-
3安建华.工人阶级内部的阶层差异[J].社会学研究,1994(6):41-48. 被引量:6
-
4杨子春.上海企业劳动关系报告[J].社会,1996,16(5):4-5. 被引量:1
-
5冯兰瑞.中国第三次失业高峰的情况及对策[J].社会学研究,1996(5):11-21. 被引量:36
-
6徐铁元,江辉,张新民.上海部分企业突发事件的调查分析[J].探索与争鸣,1995(4):28-31. 被引量:2
-
7Craig, A. , 1986, The System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Canada, Ontario: Prentice-Hall Canada Inc.
-
8Gunderson, M. , 1975, Collective Bargaining into: the Essetial and Public Service Sector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
9Anderson. J, C, , 1979, Bargaining Outcomes: An IR Systems Approach, Vol. 19. No. 2, Industrial Relations (California), pp. 126-43.
-
10Bakke, W. W, , 1967, Union, Management and the public,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共引文献38
-
1周长城,陈群.集体谈判:建立合作型劳资关系的有效战略[J].社会科学研究,2004(4):80-83. 被引量:27
-
2徐阳.建国以来我党关于劳资关系的历史演变[J].传承,2010(33):14-15.
-
3刘湘国.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冲突的原因及对策[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2(2):18-20. 被引量:3
-
4姚先国,赖普清.中国劳资关系的城乡户籍差异[J].经济研究,2004,39(7):82-90. 被引量:281
-
5邱立成,陈瑜.在华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及其影响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1):29-34. 被引量:10
-
6李敏.人才租赁三方模式对雇佣关系的影响[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37-41. 被引量:12
-
7王爱林.消除跨文化管理障碍 增强企业合作竞争能力[J].经济师,2005(7):148-149. 被引量:1
-
8万希.中外合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5,4(3):67-71. 被引量:9
-
9石秀印,许叶萍.市场条件下中国的阶层分化与劳资冲突——与马克思时代对比[J].学海,2005(4):15-31. 被引量:15
-
10姜启军,贺卫.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选择与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1):51-56. 被引量:35
同被引文献102
-
1周新军.社会主义社会的劳资关系研究[J].经济评论,1999(1):44-48. 被引量:13
-
2朱新红.当前非国有经济劳动关系的调整问题[J].江淮论坛,1999(4):57-62. 被引量:3
-
3雷红.转型期的中国劳动关系:特点及意义[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9(2):25-29. 被引量:4
-
4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1999(20):4-14. 被引量:17
-
5张再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劳动关系发展模式新探[J].法商研究,1994,12(1):1-4. 被引量:2
-
6戴建中.私营企业雇工及劳资关系调查报告[J].社会学研究,1996(6):27-36. 被引量:41
-
7胡明.试论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本土化问题[J].中国商界,2008(2):89-90. 被引量:2
-
8王美艳.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机会与工资差异——外来劳动力就业与报酬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5(5):36-46. 被引量:425
-
9梁绮惠.政府在调节民营企业劳资关系中的定位[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11):83-85. 被引量:6
-
10刘金祥.论公司治理过程中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07(7):38-39. 被引量:6
引证文献9
-
1周长城,陈群.集体谈判:建立合作型劳资关系的有效战略[J].社会科学研究,2004(4):80-83. 被引量:27
-
2石金涛,郑晓涛.劳动关系紧张的成因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21(9):78-81. 被引量:3
-
3谢咏.非公有制经济劳动关系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3(1):85-92. 被引量:8
-
4柬埔寨吴哥窟[J].广西城镇建设,2006(6):94-94.
-
5李向民,邱立成.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劳资关系相互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9(4):42-51. 被引量:3
-
6徐晓红.劳资关系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劳资关系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检验[J].经济学家,2009(10):52-57. 被引量:17
-
7刘国风.改善在华跨国公司劳资关系之策[J].社会科学家,2009,24(11):57-59. 被引量:1
-
8李冬明,籍明明,刘锦龙.论转型期我国外资企业劳动者权益保护[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1(22):277-278.
-
9王美艳.中国劳动争议的基本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宏观经济研究,2021(4):5-24.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62
-
1孙滋英,张皙,季晓丹,蔡俊.论新时期企业工会组织的职责与发展[J].科技资讯,2008,6(9).
-
2郭龙.对非公有制经济劳动关系问题的法律思考[J].西部法学评论,2003(4):79-81.
-
3魏巍.基于行业集体谈判的合作型劳动关系构建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1):23-27. 被引量:4
-
4张存刚,李步青,王晓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J].海派经济学,2011,9(2):71-84. 被引量:1
-
5张杰,马斌.非正规就业性质及其对劳动关系的影响[J].改革,2004(3):123-128. 被引量:11
-
6龚维斌.我国现阶段劳资矛盾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3):136-139. 被引量:13
-
7蒲奇军.我国推行集体合同制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企业经济,2005,24(6):40-42. 被引量:2
-
8孙权兴.企业忠诚是实现双向忠诚的前提与基础[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22(7):30-35. 被引量:6
-
9石秀印,许叶萍.市场条件下中国的阶层分化与劳资冲突——与马克思时代对比[J].学海,2005(4):15-31. 被引量:15
-
10杨柳.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人员劳动关系探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22(10):77-79.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