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先锋作家余华小说的语言艺术分析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余华是当代中国成就突出的先锋作家,他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尖锐冷酷的笔锋,建立了一个暴力的、诡异的、死亡的话语体系,表达了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独特理解。余华的主要作品有《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偶然事件》《战栗》《许三观卖血记》等。从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余华就以实验性的叙事方式与文学书写颠覆了传统文学的价值观,从而成为中国文学界关注的焦点。一、
作者
王军平
机构地区
许昌学院图书馆
出处
《芒种》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9-70,共2页
Mangzhong Literature
关键词
余华小说
先锋作家
艺术分析
《十八岁出门远行》
语言
《许三观卖血记》
《一九八六年》
当代中国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8
同被引文献
17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3
1
谭苏.
小说《活着》中的生命哲理[J]
.芒种,2012(23):69-70.
被引量:2
2
王翠娥.
试论余华小说的人物形象与语言艺术[J]
.芒种,2012(8):8-9.
被引量:4
3
陈少华.
写作之途的变迁──作家余华精神现象试读[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89-95.
被引量:16
二级参考文献
8
1
夏中义,富华.
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论余华小说的母题演化[J]
.南方文坛,2001(4):28-39.
被引量:73
2
葛培贤.
在超现实与现实的融合中探索——余华小说的探索形式[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2):34-35.
被引量:1
3
(瑞士)荣格(Jung,C.G.)著,成穷,王作虹.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M]三联书店,1991.
4
王益.活着,永远的追问——关于余华小说《活着》的人性化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03)
5
王金胜,胡健玲编选,吴义勤主编.余华研究资料[M].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
6
周家玉.
另一种生与死——浅析余华小说《活着》的死亡抒写[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4(4):30-31.
被引量:3
7
杨丽红.
新世纪余华小说研究述评[J]
.文教资料,2011(36):66-69.
被引量:3
8
张琰.
以生拒死 以死求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生存哲学[J]
.东疆学刊,2003,20(4):73-76.
被引量:12
共引文献
18
1
游晴林.
从阿Q“人物链”看其人性自然本性的文化内涵[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4(1):69-73.
2
伍茂国.
重建叙事的人文意义——余华小说叙事变化及其原因[J]
.阅读与写作,2007(6):7-9.
被引量:2
3
王萍.
余华作品语言研究综述[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45-46.
被引量:1
4
闫加磊.
从前后期创作看外国文学对余华的影响[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78-80.
5
伍茂国.
重建叙事的人文意义——余华小说叙事变化及其原因[J]
.阅读与鉴赏(教研),2007(2):33-37.
6
谭佳吉.
暗夜里的微光——试析《活着》中的“死亡”[J]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4):73-75.
7
李喜仁.
余华小说的语言风格试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29(5):123-124.
8
易东生.
个人体验下新时期小说中死亡意蕴分析[J]
.芒种(下半月),2013(10):8-9.
9
潘健.
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谈余华作品的“底层性”转变[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4(9):40-41.
10
刘晓晨,朱家丽.
论余华《第七天》的苦难叙事[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6(1):54-56.
同被引文献
17
1
莫言.
音乐与时代[J]
.文化博览,2005(3):28-29.
被引量:1
2
刘红霞.
浅谈音乐与文学的关系[J]
.作家,2009(10):202-202.
被引量:3
3
李新亮.
现代小说叙事节奏的音乐性[J]
.江西社会科学,2012,32(3):167-172.
被引量:2
4
吴小永.
余华小说的语言魅力[J]
.长城,2012(2):29-30.
被引量:1
5
张洪德.
余华:重复叙述的音乐表现[J]
.当代文坛,1997(2):39-42.
被引量:4
6
孙亚梅.余华小说主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
7
郭建玲.
异域的眼光:《兄弟》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接受[J]
.文艺争鸣,2010(12):65-70.
被引量:16
8
马士奎.
从母语译入外语:国外非母语翻译实践和理论考察[J]
.上海翻译,2012(3):20-25.
被引量:24
9
马会娟.
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现状与问题[J]
.中国翻译,2013,34(1):64-69.
被引量:105
10
李晗佶.
中国当代文学译介之思考[J]
.北方文学(中),2013(9):121-121.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2
1
李晗佶.
余华作品在英语国家的译介与传播[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5):61-63.
被引量:4
2
陈诗晴.
论余华小说中的音乐修辞[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1,41(6):41-45.
二级引证文献
4
1
汪宝荣,周恩奇.
余华小说《活着》英语译介与传播社会学分析[J]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2021(1):156-168.
被引量:3
2
邵璐,王琼.
余华小说的英语译介及其“中国当代性”重构[J]
.小说评论,2020(3):97-104.
被引量:3
3
窦璐.
初始规范和预备规范视域下余华小说《第七天》英译研究[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2(16):11-13.
4
邓亚平.
余华《活着》外译史研究[J]
.海外英语,2016(9):156-157.
被引量:3
1
柴高洁.
刑罚的背后:试比较《活地狱》与《一九八六年》[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2):35-37.
被引量:2
2
张兰英.
异化的悲歌——《变形记》与《一九八六年》人物形象分析[J]
.青年文学家,2015(5X):14-15.
3
包志祥.
简析《一九八六年》和《变形记》的渊源关系[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2):298-298.
被引量:1
4
严久官.
最后的尘世回眸——读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J]
.教育研究与评论,2014(6):113-116.
5
陈乙宁.
解构的文本-余华《一九八六年》研究[J]
.俪人(教师),2016,0(4):178-179.
6
陈乙宁.
解构的文本-余华《一九八六年》研究[J]
.俪人(教师),2016,0(3):179-179.
7
张纯.
诗人的战栗与新生——重读余华的小说《战栗》[J]
.理论与创作,2002(5):41-43.
8
祁静.
苦难意识在余华作品中的呈现[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0(5Z):21-22.
被引量:1
9
孙彩霞.
刑罚的意味——卡夫卡《在流放地》与余华《一九八六年》的比较研究[J]
.当代文坛,2003(3):49-51.
被引量:8
10
范宁.
余华:写作像旅行,看得越多越好[J]
.长江文艺,2014(7):92-99.
被引量:2
芒种
2013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