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庄子哲学中的“知” 被引量: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庄子立足于人的生存状态与"知"的关联,把"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并指出其限度。经验之"知"无法超越经验的限度而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助长了人与世界的分裂。名辨学派沉溺于"物"而不关注人的生存状态而沦为概念游戏。儒家的仁义扭曲、背离人的天生自然的内在本性,造成道和人的本真存在的双重遮蔽。通过对以上三种非真的"知"的形态的消解和否定,庄子提示了人的本真存在意义上的"真知"。在道的不断敞开中,人不断成为"真人",知不断成为"真知"。人和万物实现了各自的自然而自由的本性,共同"游"于一个"至美至乐"的世界。
作者 杨锋刚
出处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4-51,共8页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基金 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编号:09LZUJBWZD010)
关键词 真人 真知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 1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第3册,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93页.
  • 2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础基、黄兰发点校.《南华真经注疏》(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31页.
  • 3彭富春.论庄子的道[J].湖北社会科学,2009(9):117-121. 被引量:9
  • 4清·宣颖《南华经解》,曹础基校点,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页.

二级参考文献1

  •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88、324页.

共引文献10

同被引文献28

引证文献6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