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运用科学取向教学论,引领教改新方向
被引量:
1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科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既有百年来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支撑,又有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原理和程序可供课程开发人员和教师、教研人员应用。鉴于我国新课程改革既不能停留于教育哲学理念的宣传,又不能走回头路(或者说"穿新鞋走老路"),许多有远见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自觉走上了运用"科学取向教学论"的教改之路。实践将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之路。
作者
皮连生
机构地区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神经科学学院
出处
《教育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11,共7页
Educational Science Research
关键词
科学取向教学论
系统化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
分类号
G420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8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9
同被引文献
85
引证文献
13
二级引证文献
29
参考文献
4
1
Gagne, R.M., &Dick, W. ( 1983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34,264.
2
P.L.史密斯,T.J.拉庚.《教学设计》[M].庞维国,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27、31、31.
3
D.P.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识观点[M].余星南,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5-120.
4
邢红军.
三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J]
.教育科学研究,2012(10):5-23.
被引量:20
二级参考文献
18
1
孙郁.
美国的语文书[J]
.语文新圃,2008,0(6):14-15.
被引量:1
2
张红霞.
我国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J]
.教育发展研究,2005,25(3):39-43.
被引量:18
3
钟启泉.
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1):48-57.
被引量:223
4
李其维,谭和平.
再论思维的可训练性[J]
.心理科学,2005,28(6):1330-1333.
被引量:14
5
王策三.
“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J]
.课程.教材.教法,2008,28(7):3-21.
被引量:82
6
丛立新.
讲授法的合理与合法[J]
.教育研究,2008,29(7):64-72.
被引量:128
7
陈清梅,邢红军,雷凤兰.
论因材施教及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1):22-26.
被引量:10
8
吴红耘,皮连生.
修订的布卢姆认知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兼论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说[J]
.课程.教材.教法,2009,29(2):92-96.
被引量:92
9
袁振国.
反思科学教育[J]
.中小学管理,1999(12):2-4.
被引量:95
10
刘永和.
提升学习力: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解决方案[J]
.上海教育科研,2009(5):65-67.
被引量:16
共引文献
19
1
王慧,宁成,邢红军.
“电势差”教学的高端备课[J]
.物理教师,2013,34(7):26-27.
被引量:6
2
邢红军,陈清梅,胡扬洋.
教师教育学院:学科教学知识中国化的实践范本[J]
.现代大学教育,2013,29(5):97-105.
被引量:16
3
李春武,朱丽艳.
基于网络的农村初中化学教师专业引领的探索[J]
.化学教育,2013,34(12):59-61.
被引量:1
4
张婷玉,邢红军,刘锐.
初中物理“物体内能改变”的高端备课[J]
.物理教学探讨(中学教学教研版),2013,31(12):75-76.
被引量:5
5
江爱国.
等效转换法在运动类问题中的应用例析[J]
.物理教师,2014,35(1):7-8.
被引量:4
6
罗晓慧,陈佑清.
我国“新课程改革”中知识性与人本性的关系平衡——基于社会政策评价的视角[J]
.湖北社会科学,2014(5):164-167.
被引量:1
7
蒙永壮.
浅析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
.科教文汇,2015(2):97-98.
8
于海洪.
大数据背景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实地调查后的理论反思(上)[J]
.教师教育论坛,2015,28(4):44-46.
9
陈志强.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改革中学生综合实验素质的培养[J]
.求知导刊,2016(7):121-122.
被引量:3
10
林新隆.
基于“学案”导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分析[J]
.求知导刊,2016(16):139-139.
同被引文献
85
1
吕小艳.
高校学生自购教材的意义、问题与思考[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z1):41-42.
被引量:2
2
徐碧波.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与教学设计[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19(2):38-40.
被引量:5
3
潘庆玉.
当前国内教学理论研究热点扫描与问题反思[J]
.课程教学研究,2013(2):5-10.
被引量:7
4
张广君.
教学论研究与发展的困境、盲点和误区[J]
.教育研究,1998,19(11):55-57.
被引量:19
5
张志勇,徐明祥.
我国目标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教育研究,1997,18(10):57-64.
被引量:17
6
郭道明.
跨世纪的思考——教学论学术研讨会综述[J]
.教育研究,1995,16(9):50-51.
被引量:5
7
吴钢.
论教育学的终结[J]
.教育研究,1995,16(7):19-24.
被引量:130
8
王策三.
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3):5-23.
被引量:548
9
韩军延,周琼.
教学的后现代转向初探[J]
.教学研究,2005,28(2):104-107.
被引量:1
10
林晓东,丹尼尔.施瓦茨.
从跨文化的角度审视反思[J]
.教育研究,2005,26(4):38-47.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13
1
刘红.
基于能力分类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初探[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2022(11):69-71.
被引量:3
2
党韦强,吕宜平.
布卢姆教育目标与我国三维目标的比较——兼谈对我国高中教学的启示[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10):44-46.
被引量:6
3
党韦强,吕宜平,杨科正.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材使用满意度调查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2):92-97.
被引量:2
4
李艳红.
初中化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探索[J]
.化工中间体,2015,11(11):138-139.
被引量:2
5
党韦强.
科学取向教学论及其对我国三维教学的启示[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6(4):5-9.
被引量:1
6
胡定荣.
从“大”教学论到“微”教学论[J]
.课程.教材.教法,2016,36(5):60-66.
被引量:8
7
杨雅骊,朱元杰,方伟,陈江汉,廖万清.
实例解析科学取向教学论在皮肤性病学的教学设计[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6,9(2):136-138.
8
方伟,朱元杰,陈敏,杨雅骊,陈江汉,廖万清.
科学取向教学论在医学真菌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以《头癣》为例[J]
.中国真菌学杂志,2016,11(2):122-124.
9
卢晓旭,陆玉麒,仵芳,李亚,袁宗金.
教育均衡视域下我国基础教育教研水平区域差异分析——以中学地理教研水平区域差异为例[J]
.教育发展研究,2016,36(12):14-21.
被引量:6
10
陆广地.
教师职业“熔断机制”数学模型的构建与思考[J]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6(12):5-7.
二级引证文献
29
1
李晓玉,杨丽.
我国教学规律研究的特点、主题与未来展望[J]
.教育探索,2021(12):1-7.
2
党韦强.
科学取向教学论及其对我国三维教学的启示[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6(4):5-9.
被引量:1
3
陆广地.
教师职业“熔断机制”数学模型的构建与思考[J]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6(12):5-7.
4
屈登琴.
初中化学课堂的提问技巧[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0(5):146-147.
5
党韦强.
传承与创新:布卢姆教育目标不同版本再审视——兼谈对我国三维目标的启示[J]
.教育评论,2017(4):22-26.
被引量:4
6
李月.
谈初中化学课堂的提问技巧[J]
.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7,0(4):47-48.
7
李向群.
贵州省中学英语新课程“三维目标”实施调查研究[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3(8):67-74.
被引量:2
8
匡哲君,周东岱.
云平台的远程教学互动设计与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7,27(10):87-93.
被引量:4
9
吕增锋.
数学“微专题教学”到底“微”在哪?[J]
.中学数学(高中版),2018(5):46-47.
被引量:2
10
王竞,王换换,胡俊峰,郭艳.
数据融合驱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微教学模式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2018(4):213-216.
被引量:2
1
尚俊杰.
北京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整合与探索[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3):65-77.
被引量:2
2
陈玉容.
如何上好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谈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能力[J]
.新教育(海南),2007(4):46-46.
3
刘杰.
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设计[J]
.云南教育,2005(5):2-4.
4
厉爱民.
追溯与反思:科学取向的学生管理[J]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23(1):64-68.
5
林锦秀.
浅谈动机研究取向的变化和发展[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1(10):76-78.
6
潍坊中新双语学校[J]
.小学数学教育,2011(11):50-50.
7
郑丽瑜.
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的概念课型教学实践——以人教版必修2“原电池”(第一课时)为例[J]
.中学化学,2017,0(4):2-5.
被引量:2
8
陈寿强.
谈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J]
.基础教育研究,2002(10):18-19.
被引量:1
9
皮连生,吴红耘.
两种取向的教学论与有效教学研究[J]
.教育研究,2011,32(A05):25-30.
被引量:75
10
杨宇红,朱旭东.
试论美国教师专业化的正当性和教学科学趋向[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5):26-29.
被引量:1
教育科学研究
2013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