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反思微博话语权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微博,作为一种话语权利的发声工具,为公众创造了一个可以对公共事务展开自由辩论和公开批判的公共空间。在微博所建构的公共领域里,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但是拥有话语权的公众与使用话语权的公众并不是统一的。本文试图在传播学的框架下分析微博公共领域内的话语霸权,并对其内在的产生机制进行探析。
作者 董颖
出处 《传媒观察》 2013年第9期41-43,共3页 Media Observer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德]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 2约书亚·梅罗维茨.《消逝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 3万建辉.《名人及媒介人士掌握微博话语权》,中国经济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dzh/2011-08-31/content_3659353.Html.
  • 4杜俊飞著.《弥漫的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9页.
  • 5周立春.从“冷笑话精选”看草根微博影响力[J].传媒观察,2012(1):41-42. 被引量:5
  • 6[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6页.
  • 7李卓.微博:喧哗的失语者——微博文化生态批评[J].传媒观察,2012(11):14-16. 被引量:2
  • 8余冰珺.反思“公民记者”[J].传媒观察,2012(8):8-10.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14

  • 1蔡雯.美国“公共新闻”的历史与现状(下)——对美国“公共新闻”的实地观察与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5,27(2):27-31. 被引量:41
  • 2Klabunde, K. J. Nanoscale Materials in Chemistry, 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 2001, p. 6.
  • 3Tang, B.; Ge, J.-C.; Wang, C.-X.; Zhang, G.-Y.; Wu,C.-J.; Shu, C.-Y. Chem. Ind. Eng. Prog. 2002, 21, 707(in Chinese).(唐波,葛介超,王春先,张国英,吴长举,舒春英,化工进展,2002,21,707.)
  • 4谢苗枫,龙瀚南.《走进“公民记者”时代》,《南方日报》2010年11月8日A11版.
  • 5Van Dijk.J.The Network Society.Social Aspects of New Media,London.Sage,1999.P28o.
  • 6喻国明,欧亚等.《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3.
  • 7杨早.《微博.中国的“碎片化”精神生活》,《南方都市报》2011年1月11日GB08版.
  • 8祝华新.《网络舆论研究.悲欣交集的体验日期》,《南方都市报》2011年1月16日TM02版.
  • 9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人民网舆情观察室,2011年12月19日.
  • 10闾丘露薇.《远离微博?》,《外滩画报》2012年04月05日第483期.

共引文献54

同被引文献4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