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跨国网络、公益传统与侨乡社会——以梅州松口德村为例 被引量:6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华人移居海外,在适应当地社会人文地理环境的同时,也和家乡保持着联系,进而建立起跨越国家疆界的社会关系网络。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跨国联系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海外华人对家乡的关注,尤其是以血缘、地缘为基础,逐渐拓展开来的乡村公益事业,影响着侨乡的政治、经济乃至乡民对于"侨"的认知与实践。通过对广东梅州松口德村进行人类学田野研究,探讨侨乡跨国关系的形成与变化以及源自海外华侨华人的公益慈善对乡民日常生活和乡村社会建设、文化生产的影响。随着时间推移与代际变化,海外华人与侨乡的联系已不如以往紧密,但蕴含于"侨"的观念中的开放、流动、灵活等特质以及侨乡特有的人文精神,却依然影响着乡民的生存心态与行为实践。而德村公益事业的开展,也为理解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提供了一面极佳的镜像。
作者 段颖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3-146,共14页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金 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广东基地广东侨务理论研究中心课题(2013)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与地方传统研究"(11JDXM84001)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3

  • 1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华侨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154—308.
  • 2陈志明、丁毓玲、王连茂主编.跨国网络与华南侨乡:文化、认同和社会变迁.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2006.
  • 3黄绿清、杜佳.梅州华侨与中国的近代建设.客家研究辑刊,1997,(1).
  • 4黄勋拔.广东的土地改革[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2(1):37-45. 被引量:10
  • 5黄玉钊.《华侨、华人与梅州文化教育》[J].嘉应侨史,1988,(2).
  • 6李小燕.梅州地区客家侨批业初探[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0(6):82-86. 被引量:7
  • 7李卓辉.七代联辉--梁世桢家族创业兴学风雨历程.PT.MenaravisiCommerce.2010.
  • 8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 9罗英祥.梅州市华侨历史溯源及其变迁.岭南文史,1989,(1).
  • 10黄昆章、张应龙主编.华侨华人与中国侨乡的现代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

二级参考文献11

  • 1[1]五华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
  • 2[2]丰顺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 3[3]大埔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 4[4]蕉岭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 5[5]平远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 6[6]兴宁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 7[4][5]梅县侨务办公室.梅县华侨志[M].1992.
  • 8[6]梅州市人民政府.梅县经贸概况[M].1999.
  • 9[23]侨声[J].1990,(3)(6).
  • 10张兴汉.梅州华侨与梅州教育[J].客联,1991,(1):31.

共引文献23

同被引文献73

二级引证文献2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