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6-19,共4页
Curriculum,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参考文献5
-
1《朱子全书·论学》.
-
2李锦旭.《正视台湾教育学的知识结构问题》,《中国时报》,1994年2月7日,第9版.
-
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第十五章,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
4Husen,T. , The International Encydopedia of Education (1985).
-
5Eggleston, J. , The Sociology of the Curriculum, P. 12, 1977.
同被引文献144
-
1黄朝宾.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学习心理差异及教育策略探索[J].贵州民族研究,2004,24(2):171-175. 被引量:11
-
2李长伟.教师是谁?——与吴康宁教授的对话[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8(3):3-6. 被引量:7
-
3张旌旗.师生冲突探微[J].宿州师专学报,2003,18(1):96-97. 被引量:9
-
4吴康宁.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班级:事实分析及其价值选择——兼与谢维和教授商榷[J].教育研究,1999,20(7):42-48. 被引量:49
-
5谢维和.班级:社会组织还是初级群体[J].教育研究,1998,19(11):19-24. 被引量:49
-
6孙喜亭.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发展概述[J].教育研究,1998,19(9):19-28. 被引量:61
-
7吴也显.我国的国情与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1986,6(5):24-27. 被引量:4
-
8陈侠.制约学校课程的各种因素[J].课程.教材.教法,1985,5(3):35-39. 被引量:6
-
9马云鹏.国外关于课程取向的研究及对我们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1998(3):38-43. 被引量:43
-
10张巍,谢维和.班级作为“初级群体”的理论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16(5):45-46. 被引量:7
引证文献19
-
1李东.我国课程编制的文化性缺失——一种社会学视角的反思与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5,25(14):58-62. 被引量:15
-
2赵小丽.社会学视角下的学生弱势群体成因及对策分析[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2,29(2):40-41.
-
3王珏.关于教育学教材的一点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1):30-33. 被引量:12
-
4王后雄.从社会学视角看弱势群体“差生群”生成原因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5,21(5):9-13. 被引量:11
-
5李强,胡云学.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数学教学初探[J].数学教学通讯(中教版),2005,28(12S):1-3. 被引量:1
-
6李强,胡云学.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数学教学初探[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25(6):8-10.
-
7程天君.在分与合之间——教育学分支学科之间的关系辨正[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4):11-16. 被引量:7
-
8陈月茹.中小学教科书中的多元文化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7,36(2):63-66. 被引量:4
-
9陈秀玲.国内外师生冲突研究的视角比较[J].上海教育科研,2010(3):28-31. 被引量:6
-
10陈秀玲,王涛.师生冲突研究的视角比较与发展趋势[J].湖北社会科学,2010(7):160-163.
二级引证文献99
-
1张成武.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的现状与开发[J].兰州学刊,2007(S1):148-150. 被引量:3
-
2鲁兴虎.近年来国内“差生”问题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08(9):103-105. 被引量:1
-
3郭晓莹.浅谈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文化意义[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44-46. 被引量:3
-
4欧阳林舟.“差生”——复杂现象中的简单话语[J].江西教育科研,2004(9):12-14.
-
5王连洲.关于师范院校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邢台学院学报,2005,20(2):62-64.
-
6柳丽娜,王守恒.试论教师角色转换与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科学,2005(4):50-51. 被引量:7
-
7柳卫民.关于教育学教材和教学改革的思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4):55-56.
-
8冯怡.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特色及其教育理念浅析[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11):32-34.
-
9孙才周.高中新课标教科书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以必修一·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J].历史教学,2006(2):48-50.
-
10李润洲.教育学应该怎么上——一种新课程价值取向的视角[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18(1):36-38. 被引量:8
-
1靳家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3(12):46-46.
-
2叶丁,任修红.CAI教学反思[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17(F06):162-163.
-
3张建平.浅谈如何对待新教改下初中物理教学目标[J].教师,2016,0(24):64-64.
-
4李云.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功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5):44-44.
-
5董冬香.浅析地理教学评价的功用[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2(12):249-249.
-
6姜耘.合作学习:促进学习的有效途径[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83-85.
-
7刁益虎.旨趣型交往中道德学习的社会学研究[J].中小学德育,2013(4):21-23.
-
8白锦军.浅谈教学幽默的功用[J].学苑教育,2010(20):7-7.
-
9郭晓玲.多媒体技术对教育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1996(5):4-6. 被引量:9
-
10焦晓佩.高中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J].祖国(建设版),2013(9):209-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