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高等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2期36-38,共3页
China Higher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97
-
1周青青,张胤.基于师生关系视角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式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S02):133-136. 被引量:4
-
2李小青.博士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剖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S1):27-30. 被引量:19
-
3侯光明.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应重视并处理好的四个关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0):3-6. 被引量:14
-
4赵风.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1(2):81-83. 被引量:10
-
5周琼.关于提高农科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72-74. 被引量:1
-
6查瑞传.关于博士生培养的若干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3):18-20. 被引量:7
-
7徐希元.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工作的探索与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4):53-56. 被引量:4
-
8余敏友.澳大利亚法学教育简论[J].法学评论,1997,15(1):69-75. 被引量:11
-
9汤钊猷.谈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2):14-14. 被引量:2
-
10丁康.世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传统与变革[J].外国教育研究,1997(4):21-25. 被引量:3
引证文献13
-
1卢亮球,高鸿辉.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指导思想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4):56-58. 被引量:8
-
2汪勋清,王春霞,王秀玲,杨思尧(校对).关于农科博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7(1):72-74. 被引量:8
-
3吴荣顺.国外社科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特点及其启迪[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3):81-84. 被引量:5
-
4陈建平.制约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若干制度因素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8(5):53-56. 被引量:3
-
5匡瑾璘,徐萌,郑克岭.构建人文社科类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12):151-153.
-
6裴广一,曹洪亮.我国博士生招生制度的三个问题及改革探析——“钱学森之问”的深层思考[J].理论界,2010(11):182-184. 被引量:4
-
7卫善春,张逸阳,沈小丹,叶定剑.基于“学科平台化”的博士生网状管理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6):231-232. 被引量:1
-
8莫洪宪.创新型法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法学杂志,2013,34(1):13-20. 被引量:5
-
9吴月刚,班红娟.我国民族院校博士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3(24):35-38.
-
10秦发兰,胡承孝.目标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50-54. 被引量:29
二级引证文献73
-
1周倩羽.体育学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3(11):155-157.
-
2罗普磷.西北地区体育人才发展战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4):24-26. 被引量:3
-
3练六英.体育院校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7,27(3):137-139. 被引量:5
-
4孙虹,刘宇航,安凤玲.对农科博士研究生招生质量与管理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8(3):73-75. 被引量:5
-
5李平.我国博士生培养机制优化:招生制度与课程设置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26-29. 被引量:4
-
6汪勋清,王春霞,田松杰,王晓兰,李文才.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构建培养质量管理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70-72. 被引量:3
-
7单风军,屈东华.体育院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状况探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23(4):23-25. 被引量:1
-
8刘红奎,仪建红,赵培现.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及改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0(2):34-36. 被引量:30
-
9匡瑾璘,徐萌,郑克岭.构建人文社科类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12):151-153.
-
10李庆国,沈时明.对发展高师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梯队技能的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5(4):36-39. 被引量:1
-
1汪洋.中美日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J].石油教育,2011(6):50-53. 被引量:1
-
2汪洋.中美日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21-22. 被引量:1
-
3顾维勇.英、法、德、美教师教育中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继续教育,2007,21(7):59-60. 被引量:3
-
4张国栋.博士生培养模式各要素与培养质量的关系的实证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2):21-24. 被引量:16
-
5一个强烈的信号:工作重点转向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1):3-6. 被引量:3
-
6胡甲刚.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的问题剖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9(6):42-44. 被引量:25
-
7孔锴,姜俊和.德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探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13(4):10-13. 被引量:2
-
8庞海芍.博采众家之长 完善中国博士生教育制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4(1):33-35. 被引量:5
-
9黄小明,赖丽.英、美、法、德四国博士生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128-132. 被引量:9
-
10颜开朋,郑岘峰,王帅.博士研究生科学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储运,2012(5):115-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