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5
-
1王铁崖,陈体强译.《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一分册,第96页
-
2周鯁生.《国际法》,商务印书馆第175-176页
-
3《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8—229页.
-
4菲德罗斯.《国际法》(中译本)第233-234页
-
5赵维田.《世留组织(WTO)的法律制度》(2000年第1版)第335-339页,第438-440页
同被引文献77
-
1宋伟,罗姝瑶.霸权利益与国际组织自主性:WTO争端解决机制为何陷入危机[J].世界政治研究,2020(1):100-124. 被引量:5
-
2刘莲莲.国际组织研究:议题、方法与理论[J].国际政治研究,2021(2):9-41. 被引量:5
-
3宋伟.国际秩序地位:位置现实主义的分析[J].国际政治科学,2022,7(3):119-137. 被引量:4
-
4张文显.WTO与中国法律发展[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8(1):3-12. 被引量:57
-
5江国青.国际法与国际条约的几个问题[J].外交学院学报,2000(3):8-17. 被引量:28
-
6孙南申.论WTO国际规则对我国经济法制的影响[J].人民司法,2000(4):27-30. 被引量:11
-
7邹育理 徐静 等.法学文献资源及检索利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
8NAFTA Article 2005, paras. 1-6.
-
9e. g. , United States-Measures Affecting Government Procurement, Doe. WT/DS88&95 (Feb. 14, 2000) (involving U. S. trade sanctions against Myanmar).
-
10Chile-Measures Affecting Transit and Importation of Swordfish, Doc. WT/DS 193.
引证文献13
-
1王勇.再论WTO规则在中国国内的法律适用[J].福建法学,2002(1):42-45. 被引量:1
-
2陈立虎,周敏.非WTO法在WTO争端解决中的适用[J].时代法学,2005,3(5):88-96. 被引量:7
-
3陈立虎,周敏.非WTO法在WTO争端解决中的适用[J].当代法学,2006,20(3):75-83. 被引量:2
-
4张学文.WTO与法院审判工作若干问题探讨[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1):47-49. 被引量:2
-
5江伟,王景琦.WTO协议与中国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J].中国法学,2001(1):25-36. 被引量:28
-
6周林彬.WTO规则与国内法的关系及其法律模式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4):87-95. 被引量:1
-
7邹育理.WTO条约群与国际条约文献的检索利用[J].情报杂志,2002,21(6):59-61. 被引量:1
-
8邹育理.WTO条约群与国际条约文献的检索利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19(6):51-54.
-
9宫澎.入世后中国法律面临的若干问题[J].枣庄师专学报,2001,18(4):88-91.
-
10周忠海.论国际法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作用[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1-8.
二级引证文献41
-
1张桂红.WTO对中国法律的影响[J].中国法学,2001(4):182-185. 被引量:13
-
2韩红俊.民事裁判文书的公开与完善[J].理论探索,2004(4):103-104. 被引量:1
-
3李良富,张泽吾.WTO透明度原则与我国外贸管理的行政公开问题[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z1):156-157.
-
4江必新,程琥.论判例在WTO争端解决中的适用[J].法律适用,2010(Z1):74-79. 被引量:4
-
5徐运良.论协调WTO争端解决机制与RTAs争端解决机制法律适用冲突的途径[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5):7-8.
-
6李载谦.WTO与我国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18(3):82-86. 被引量:4
-
7郑传坤.加入WTO对中国行政法制的挑战与改革[J].现代法学,2001,23(5):89-96. 被引量:10
-
8刘远山.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与TRIPS协议存在的差距及其完善综述[J].河北法学,2002,20(6):29-36. 被引量:3
-
9陈小君,资琳,韦祎,侯巍,徐振增.WTO视野下的中国民事司法解释[J].法学,2002(9):42-47. 被引量:2
-
10戴中祥.WTO对中国司法审查制度的影响[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62-64.
-
1廉希圣.关于台湾若干法理问题的思考[J].瞭望,1994(34):37-38.
-
2什么叫“最惠国待遇”?[J].中国保安,2002(6):53-54.
-
3鲍信.斥“阶段性两个中国”谬论[J].瞭望,1993(49):46-46.
-
4凡凡.台各界对“大一中架构”的反应和评论[J].福建社科情报,2014(3):7-10.
-
5达洲.美国学者奥弗霍尔特谈中国在太平洋亚洲地区的影响[J].国外理论动态,1996(10):78-80.
-
6张西华.关于外国人的民事权利及国籍问题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0(2):48-51.
-
7宋薇.投资法上最惠国待遇制度适用的例外研究[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0(32):105-105.
-
8牛军.论克林顿政府第一任期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特点[J].美国研究,1998,12(1):7-28. 被引量:9
-
9董世忠.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的最惠国待遇制度[J].政治与法律,1987(5):43-46.
-
10王英津.欧洲统合模式与两岸统一[J].太平洋学报,2003,11(3):79-90.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