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投资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27-31,共5页
Review of Investment Studies
同被引文献27
-
1刘胜.资产证券化及其会计问题的研究[J].财会月刊(合订本),2001(4):38-39. 被引量:8
-
2徐加胜.ABS:金融会计新领域[J].金融会计,2000(9):38-40. 被引量:2
-
3齐观义.资产管理公司运作中资产证券化技术的运用——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理想选择[J].农村金融研究,1999,0(10):28-30. 被引量:1
-
4张小清.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面临障碍分析[J].武汉金融,1999,0(7):48-50. 被引量:1
-
5周小明.信托制度比较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
6PalemaLamoreaux.资产证券化的作用[R]..中国人民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国际研讨会会议资料[C].,2000-03-27..
-
7PS罗斯.商业银行管理[M].南京大学出版社,..
-
8张起英 翟祥辉.资产证券化-原理、实务、案例[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
9[1]张超英,翟祥辉.资产证券化--原理·实务·实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43-44.
-
10张惠平.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风险[J].经济研究,2000,(2).
引证文献10
-
1李晓刚,杨贵芳,方刚.对我国资产证券化若干问题的思索[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20-24.
-
2刘东霞.资产证券化: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种高效融资方式[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3(2):45-48.
-
3黄晓东.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障碍的对策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4,19(4):41-43. 被引量:4
-
4陈荣湘,陈辛润.资产证券化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现代管理科学,2004(9):104-105. 被引量:12
-
5林卓英.资产证券化与北京奥运会[J].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7-39. 被引量:1
-
6程虎.我国资产证券化若干问题的探讨[J].经济管理,2002,28(12):92-96. 被引量:2
-
7胡旭阳.《信托法》与我国资产证券化融资框架的构建[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2(1):50-54. 被引量:5
-
8程虎.关于我国资产证券化若干问题的探讨[J].国际贸易问题,2002(8):55-59. 被引量:8
-
9赵丽英,方亮.资产证券化的税收问题[J].北方经贸,2002(11):88-89.
-
10曹大伟,王昕圆.对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3(7):95-98.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36
-
1朱颖.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银证合作的绩效评价[J].财经科学,2003(S1):242-245.
-
2刘景山.谈不良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融资支持[J].商业经济,2004(11):72-73.
-
3林欢.浅析我国资产证券化的风险[J].企业文化(中),2012(7).
-
4赵梦娜.浅析在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的意义[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3):50-50.
-
5刘嘉邦,赵淑娟.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的启示[J].中国商界,2009(1):22-23. 被引量:3
-
6陈展.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问题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21B):26-26.
-
7付敏.我国资产证券化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26(4):75-79. 被引量:40
-
8黄晓东.资产证券化的制度创新剖析[J].商场现代化,2006(05Z):278-279.
-
9杨义灿,茅宁.资产证券化中特设目的载体(SPV)问题的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2006(7):3-4. 被引量:3
-
10郝玉萍.我国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障碍及其对策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2):89-92.
-
1上海立法促创新宽容改革试错[J].现代工商,2013(7):11-11.
-
2刘欣琼.对商业银行推行资产证券化的探讨和分析[J].商业会计,2005(09A):53-54.
-
3周围,陈方正.矿业权证券化浅析[J].中国矿业,2014,23(S1):28-31. 被引量:6
-
4中国人民银行海东地区中心支行课题组,曹建勋.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融资法律瓶颈破解与制度构建[J].西部金融,2009(12):30-31. 被引量:2
-
5李茹.深交所综合研究所研究动态[J].深交所,2005(6):36-36.
-
6邵传林,王莹莹.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制度逻辑[J].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2):26-29. 被引量:5
-
7曾志红,曾福生.我国农村致贫的社会制度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2013(11):33-35.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