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吴汝纶体育教育思想研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吴汝纶(1840—1903)先生,清末桐城派后期的代表人物,师从曾国藩,与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并称为"曾门四弟子"。作为清末桐城派的一代宗师,他"自群经子史,周秦故籍,以下逮近世方、姚文集,无不博求慎取,究其原而竟其委"[1]1538。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学界一直将吴汝纶作为桐城派的一位古文大家来看待,很少有人研究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活动。
作者
蒋丽芳
机构地区
平顶山学院
出处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3-24,共2页
Lantai World
关键词
教育思想研究
吴汝纶
体育
曾门四弟子
桐城派
代表人物
教育活动
曾国藩
分类号
G807 [文化科学—体育训练]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1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8
1
吴昭谦.吴汝纶考察日本的前前后后[N].团结报,2000年11月第3版.
2
吴汝纶.答金子京[A].吴挚甫尺牍[M].卷二,下.
3
吕利平,郭成杰.
吴汝纶的西学观及体育教育思想[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3):52-54.
被引量:6
4
赵刚.
吴汝纶使日与近代学制改革[J]
.教育评论,1987(3):62-66.
被引量:3
5
吴汝纶.东游丛录[M].教育考察记[G].1999.
6
吴汝纶.学堂招考帖[A].吴汝纶全集第三册[M].2002.
7
耿之矗,武香兰.
晚清日本教育对中国体育的影响——以吴汝纶与罗振玉的考察为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9):28-31.
被引量:4
8
王碧滢.老武大的外籍教师(上)[J].武汉大学学报,第1088期.
二级参考文献
21
1
詹向红.
从《办学公文稿》看吴汝纶教育思想与实践[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1):100-105.
被引量:3
2
清·姚锡光.东瀛学校举概[M].吕顺长.教育考察记[G].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6.
3
清·张大镛.日本武学兵队纪略[M].教育考察记[G].1999:60.
4
清·吴汝纶.东游丛录[M].教育考察记[G].1999:251-253.
5
清·沈翊清.东游日记[M].教育考察记[G].1999:124.
6
清·罗振玉:日本教育大旨、学制私议[M].教育考察记[G].1999:235-236.
7
清·张之洞.致瞿子玖[A].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学制演变[G].1994:145.
8
吴汝纶.与桐城县令蒋少由[A].吴汝纶全集第三册[M].合肥:黄山书社,2002:460.
9
吴汝纶.学堂招考说贴[A].吴汝纶全集第三册[M].2002:461-469.
10
吴汝纶.吴汝纶全集第四册[M].2002:717-721.
共引文献
10
1
汪维真.
弃中择西:清人吴汝纶医学观的转变及原因分析[J]
.安徽史学,2006(2):68-74.
被引量:2
2
耿之矗,武香兰.
晚清日本教育对中国体育的影响——以吴汝纶与罗振玉的考察为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9):28-31.
被引量:4
3
李文英.
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在日本的影响[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3):28-32.
被引量:10
4
夏英.
清末赴日考察官商的实业教育课程观述略——以“东游日记”为中心[J]
.职业技术教育,2015,36(10):60-64.
被引量:1
5
刘纯.
探究近代教育先驱吴汝纶对外语教育的贡献[J]
.社科纵横,2015,30(11):176-178.
6
张小丽.
“德育”“智育”“体育”概念在近代中国的形成考论[J]
.教育学报,2015,11(6):107-114.
被引量:21
7
郎净.
试论吴汝纶之体育教育思想[J]
.体育科研,2016,37(1):88-92.
8
郎净.
试论晚清赴日考察者眼中之日本学校体育状况[J]
.历史教学问题,2017(5):72-77.
9
柳吉凡,曹曦.
吴汝纶对日本女子教育的考察及影响[J]
.创造,2020,28(7):78-84.
被引量:1
10
江小角.
吴汝纶研究综述[J]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4(1):77-86.
1
赵刚.
吴汝纶使日与近代学制改革[J]
.教育评论,1987(3):62-66.
被引量:3
2
张红燕.
桐城派德育观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2):3-5.
3
陶家韵.
晚期桐城派与中国近代新式教育[J]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14(7):36-39.
4
张裕钊书法作品(二)[J]
.鄂州大学学报,2003,10(3).
5
张裕钊书法及其流派作品欣赏[J]
.鄂州大学学报,2011,18(2).
6
舒银霞.
坚守的张煜[J]
.高中生之友(青春版),2009(9):36-37.
7
渔父.
黄彭年与王闿运(下)[J]
.贵阳文史,2009(5):36-38.
8
倪娟.
论桐城派“德行”观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4(6):103-105.
9
江小角.
张裕钊与吴汝纶教育思想的共同特征[J]
.鄂州大学学报,2004,11(2):30-32.
被引量:2
10
程大立.
桐城派德行教育思想与当代价值[J]
.教育评论,2016(2):161-164.
被引量:1
兰台世界(上旬)
2013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