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48-51,共4页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参考文献2
-
1宫曙光.《共和国部长级发明家李国才的传奇人生》[J].家庭,1999,9.
-
2.加强美育工作 提高学生素质[N].《中国教育报》,1997.8.30.
共引文献8
-
1梁萍.高校艺术教育三题[J].四川戏剧,2005(5):74-75. 被引量:1
-
2陈现昌.浅论如何提高农村中学数学教学质量[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3):46-46.
-
3苏耀荣.浅谈我国高师院校的学制年限问题[J].教育研究,1985,6(7):18-22.
-
4李磊.浅探高中通用技术课教学[J].俪人(教师),2014(16):122-122.
-
5李光孝.“减负”与“增效”[J].文理导航,2015(3):15-15.
-
6谭丽红.如何处理好小学生的早恋[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0(9):202-202.
-
7莫桂芳.浅谈农村贫困生资助中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0(33):61-62.
-
8王玲玲.融入互联网+ 开辟教育新篇章[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0(12):94-94.
同被引文献50
-
1刘永忠,冯霄.从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0(S1):4-7. 被引量:7
-
2王炳德.论创造动机的激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7(S1):40-44. 被引量:4
-
3张勇.新形势下中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08(1):102-104. 被引量:2
-
4崔正昀.美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与借鉴[J].外国教育研究,1999(3):24-27. 被引量:8
-
5许斗斗.拓宽知识经济研究的视域——1999年知识经济研究的状况、问题及思考[J].哲学研究,2000(6):56-64. 被引量:1
-
6胡银根.大学学术力量生长的内在要素及相关规律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4,20(5):1-5. 被引量:5
-
7任晓敏,王建坤.高等教育的世纪课题:理工互动与理工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00(1):20-22. 被引量:19
-
8张之沧.理论创新十要素[J].唯实,2001(11):14-17. 被引量:3
-
9周士民.创新思维开发的主要障碍[J].人才开发,2000(10):24-25. 被引量:3
-
10刘永忠,薛宇红,刘飞清,冯霄.化工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创新教育途径与方法的换位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5,22(1):13-19. 被引量:24
引证文献17
-
1柏永全,娄成武.论人才培养中的主体批判性思维原则[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77-81. 被引量:3
-
2王德嘉.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4):115-116. 被引量:20
-
3刘永忠,薛宇红,刘飞清,冯霄.化工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创新教育途径与方法的换位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5,22(1):13-19. 被引量:24
-
4李俊杰,姚裕萍,费正东,董华青.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化工高等教育,2005,22(1):64-66. 被引量:6
-
5张慧洁.大学教师创新力的形成及影响因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5(1):111-114. 被引量:12
-
6张慧洁.论大学创新力要素[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3):29-32. 被引量:12
-
7赵琴霞.论工科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9,11(1):70-71. 被引量:15
-
8刘昌明,张济生,唐一科.正确定位培养目标 切实增强工程能力——工科本科生工程能力教育的思考和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48(4):32-34. 被引量:18
-
9刘敏,朱骞.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文教资料,2013(23):130-131. 被引量:2
-
10马令坤,李慧贞,郑恩让,张玲,张震强.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4):219-220.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137
-
1潘萍.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J].电子技术(上海),2021,50(7):192-193. 被引量:2
-
2王宏伟.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3):19-20. 被引量:1
-
3张涛,孙伟民,耿涛,孟霆.工科型大学的学生科技创新性培育模式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2):197-197.
-
4吴衍涛,殷子惠,孙慧敏.新时期大学生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结合机制的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2(S1):237-239. 被引量:3
-
5李俊杰,董华青.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教育新模式探析[J].化工高等教育,2004,21(3):13-14. 被引量:2
-
6沈浩,周扬.科研双嵌入式培养模式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532-534.
-
7任小龙,陈晏辉,李波,亓蕴珍.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5(12):80-82. 被引量:40
-
8王晋黄,李忠铭,林俊杰.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5,22(4):19-22. 被引量:8
-
9田云丽,周利华,肖红飞.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课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9):1040-1043. 被引量:9
-
10王海峰,付小飞,陈坚.面向分层教学与科研的网络控制实验室的创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2):1485-1487.
-
1黄德友.浅议大学创新教育[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0(4):135-136.
-
2廖才英,刘鸿.大学创新教育与教科产相结合[J].现代大学教育,2001(5):41-44. 被引量:8
-
3叶汉林.大学创新教育实践初探[J].当代继续教育,2000,30(6):76-77.
-
4张良.构建和谐校园对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诉求[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30(4):153-154.
-
5高凌辉,陈肖东.大学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管理观察,2008(23):73-74. 被引量:1
-
6肖志超.对抓好大学创新教育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21(S1):143-143. 被引量:1
-
7王娟,姜霞,王如.大学创新教育浅析[J].科技风,2011(20):216-216. 被引量:3
-
8杜君.浅论大学计算机创新教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3(2):66-67.
-
9迟作辰,尹玉英.关于大学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0(7):64-65.
-
10陈永海,徐冬先,王洪军.加强创新教育 推动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8(5):79-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