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高等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18-20,共3页
China Higher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89
-
1屈林岩,胡跃福,欧亿容.论人文教育对科技人才培养的作用与意义[J].求索,1999(3):52-54. 被引量:4
-
2季羡林.对21世纪人文学科建设的几点意见[J].文史哲,1998(1):8-17. 被引量:25
-
3第1子课题组.重点理工大学人才素质培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47(S1):15-21. 被引量:2
-
4高志敏.未来社会的变化趋势与成人教育的未来[J].外国教育研究,1998(6):14-18. 被引量:25
-
5王晓红.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个性发展[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8(3):43-46. 被引量:4
-
6湖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J].求索,2001(6):13-14. 被引量:1
-
7钟秉林.贯彻全教会精神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00(1):4-8. 被引量:13
-
8钟秋.论体育精神的教育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2(3):16-17. 被引量:36
-
9徐维克.中西体育传统价值特征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2(4):41-42. 被引量:15
-
10许淳熙,李立范.溪汇大江流——钱文霖编审与科技编辑方法论[J].编辑之友,1998(4):47-49. 被引量:4
引证文献31
-
1石教兴,石义杰.论教育"灰系统"中的素质教育[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2(6):123-127.
-
2李汉邦,丁会利,马岱,孙晓彤.地区性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整合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2):93-96. 被引量:2
-
3童永生,胡是平.高等学校艺术普及教育刍议[J].巢湖学院学报,2004,6(6):105-107.
-
4刘太刚,李超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2,16(1):85-87. 被引量:2
-
5邢建辉,焦红光.大学德育途径新论[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61-64. 被引量:3
-
6劳振花,姜兆波.在物理教学中融入做人教育[J].山东电大学报,2005(2):18-19.
-
7李艳丽.百年来中国学校体育人文性的启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25(2):41-43. 被引量:3
-
8金乐.在实验教学中实施对理科大学生的创新教育[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22(5):133-134.
-
9袁妍.关于高等院校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设想[J].科技信息,2007(17):183-183. 被引量:1
-
10陈捷.军医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人文精神和知识力量的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07(09X):123-12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57
-
1徐云庆.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三方面因素[J].嘉兴学院学报,2002,14(z1):194-196. 被引量:2
-
2郝晋.编辑主体意识的特征与作用[J].编辑学报,2001,13(z1):1-2. 被引量:1
-
3于 岩,李文仁,朱淑美.强化办刊意识 提高编审水平[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4):62-64.
-
4周琼.加强在中医专业教育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J].科技风,2010(23).
-
5王宝国.环境·责任·素养——当代中国大学教师的责任伦理生成路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S2):147-149. 被引量:3
-
6潘维娟.做好学生工作、加强素质教育的一点思考[J].大家,2010(2):159-159.
-
7周建波.论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对策[J].传承,2008(20):60-61. 被引量:1
-
8王勇,吴亚曼.加强高职高专工科类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4,6(3):16-18. 被引量:1
-
9杨丽敏,何建蜀,王秋菊,何益屏,王彦敏.新时期高职院校艺术课程的教学探索[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0(4):35-38. 被引量:1
-
10李莉,游战澜.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8(3):127-131.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