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0年第4期11-11,共1页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同被引文献19
-
1吴学明.中小学“减负”缘何会反弹[J].贵州教育,2007(17). 被引量:1
-
2阴国恩,吕勇,阎国利.中学生学习负担程度及其心身反应的调查[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2(2):38-42. 被引量:21
-
3王芙蓉.全面落实《纲要》精神 切实减轻学生负担[J].新课程学习,2010(11):155-155. 被引量:1
-
4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0(4):15-20. 被引量:399
-
5顾志跃.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中小学教育改革热点问题导读之十一[J].教育科学研究,2004(11):15-16. 被引量:18
-
6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员会课题组.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综合分析与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26(2):47-52. 被引量:18
-
7惠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
8刘永和.“减负”不能这样“综合”论——与鲁林岳先生商榷[J].上海教育科研,2007(12):37-38. 被引量:6
-
9路海东.聚焦中国儿童学习压力:困境与出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24-28. 被引量:21
-
10华铭.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面面观[J].人民教育,1995(4):16-21.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22
-
1董春亮.我国对课业负担问题的30年认识历程[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3):5-7. 被引量:3
-
2杜立娟,葛媛媛.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概念的历史演进[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9):21-23. 被引量:3
-
3周全.论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三大困境[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2(5):24-26. 被引量:1
-
4胡惠闵,王小平.国内学界对课业负担概念的理解:基于500篇代表性文献的文本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6):18-24. 被引量:56
-
5柯政.公众对课业负担的理解:基于2159份问卷调查结果[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6):25-30. 被引量:9
-
6梁倩,林克松,朱德全.多重制度逻辑下的课业负担问题治理[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6):36-40. 被引量:20
-
7山子.“过重课业负担”是概念,还是判断?——针对“过负”概念及其直接目的的探讨[J].基础教育,2014,11(2):11-17. 被引量:5
-
8徐淀芳.作业,教育变革中亟需改革的关键[J].基础教育课程,2014(15):6-8. 被引量:6
-
9赵新宇.中小学生隐性课业负担问题的思考[J].现代妇女(理论前沿),2014(8):217-217.
-
10武帅,杨光.课业负担检测与监控模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4):533-536. 被引量:1
-
1郝玉文.对“减负”的再思考[J].山西教育(管理版),2001,0(4):4-4.
-
2关芳.如何设计学生喜欢的小学语文作业[J].学周刊(上旬),2012(7):74-74. 被引量:1
-
3郭淼.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商情,2011(8):57-57.
-
4周晓英.也谈学生负担过重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J].师资培训研究,2000(3):18-20.
-
5李久功.减负势在必行[J].新课程(小学),2015,0(12):296-297.
-
6杨效存.试析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物理教学[J].吉林教育,2008(10):60-60.
-
7陈江南.初中生物教学中怎样减负[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0(2):84-85.
-
8陈闯.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J].成才之路,2012(12):67-67.
-
9白德礼.谈小学语文教学作业设计[J].学园,2010(1):109-109.
-
10杨广广.“减负”必须搞清的三个“W”[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15(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