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会话含义为什么可能——意识涌现的视角
被引量:
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会话含义的形成是一个意识涌现过程:以对物理事件的感知为基础,以反思为基本取向,其中涉及到了"感知-感受,物理属性-心理属性,原初意识-反思意识,事件-用例事件"这几组概念。从心智哲学意识的视角来看,含有会话含义的话语表达是一则"用例事件"。因此,借助于"事件-用例事件"理论所讨论的涌现过程,可以清楚地阐释会话含义为什么可能。
作者
华鸿燕
机构地区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出处
《当代外语研究》
2013年第6期29-31,共3页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关键词
会话含义
意识
用例事件
涌现
分类号
H03 [语言文字—语言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3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205
同被引文献
67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9
1
Davidson, D. 1980. Mental events [A]. In D. Davidson (ed. ). Essays on Actions and Events [C].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07-27.
2
陈晓平.
“随附性”概念辨析[J]
.哲学研究,2010(4):71-79.
被引量:40
3
李恒威.
意识、觉知与反思[J]
.哲学研究,2011(4):95-102.
被引量:34
4
邱惠丽.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12个问题及其他[EB/OL].http://www.chinese-thought.org/gjzx/004273.htm.2007-0-28/2010-04-22.
5
徐盛桓.
语篇建构中的事件和语境[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2(6):59-64.
被引量:16
6
徐盛桓.
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4):1-12.
被引量:115
7
徐盛桓.
从“事件”到“用例事件”——从意识的涌现看句子表达式雏形的形成[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4):137-144.
被引量:67
8
http://en, wikipedia, org/wiki/Property_dualism [2011- 04-19].
9
http: # zh. wikipedia, org/zh-sg/% E9% 9A% 8F% E9% 99%84%E6%80%A7 [2010-05-24].
二级参考文献
73
1
金廷恩.
汉语完句成分说略[J]
.汉语学习,1999(6):9-14.
被引量:37
2
胡建华,石定栩.
完句条件与指称特征的允准[J]
.语言科学,2005,4(5):42-49.
被引量:58
3
徐盛桓.
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J]
.外国语,2007,30(3):2-9.
被引量:134
4
DILLEY R. The Problem of Context[C]. New York: Berghahn Books, 1999.
5
秋石.他们让世界知道鲁迅--纪念姚克、埃德加·斯诺诞辰百年[N].中华读书报,2005-07-13.
6
http://jiaoan. 02edu.com/gaozhongyuwen/jiaoan-10029.html. Accessed on 2009.4.13.
7
Selected Works of Mao Tse-tung, Vol. Ⅳ, Pek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61:411.
8
Davidson, Donald, 1980, "Mental events", in his Essays on Actions and Events,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
牟博编译.《真理、意义、行动与事件-戴维森哲学文选》,1993年,第242-265页,商务印书馆.
10
Kim, Jaegwon, 1984, "Concepts of superveniece", in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45 (2) : pp. 153 - 176.
共引文献
205
1
邓云华,蒋知洋.
英汉因果标记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机理[J]
.中国外语,2020,17(1):41-49.
被引量:8
2
李文竞,夏圆圆.
事件回指的同一性研究[J]
.现代英语,2020(15):99-101.
3
廖巧云,翁馨.
体认语言学与心智哲学语言研究观的互动关系探究[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4,31(1):53-61.
4
李培培,张明元.
走近心理:深化对心理的认识 促进心理成长[J]
.黑河学刊,2022(6):116-122.
5
王欢.
回文结构中的“事件性”分析[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8):374-375.
6
陈晓平.
“随附性”概念及其哲学意蕴[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27(4):1-8.
被引量:10
7
徐盛桓.
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J]
.外国语文,2010,26(5):30-35.
被引量:71
8
徐盛桓,陈香兰.
感受质与感受意[J]
.现代外语,2010,33(4):331-338.
被引量:59
9
陈晓平.
下向因果与感受性——兼评金在权的心-身理论[J]
.现代哲学,2011(1):67-73.
被引量:3
10
程微.
庭审语篇中“态度”对法律事实的建构[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9(1):34-38.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67
1
徐盛桓.
含意的两种形态[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2):5-9.
被引量:22
2
徐盛桓.
语篇建构中的事件和语境[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2(6):59-64.
被引量:16
3
徐盛桓.
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J]
.外国语文,2010,26(5):30-35.
被引量:71
4
何爱晶.
心智哲学观照下的名—动转类思维机制研究[J]
.外国语文,2010,26(5):36-41.
被引量:5
5
徐盛桓,陈香兰.
感受质与感受意[J]
.现代外语,2010,33(4):331-338.
被引量:59
6
高新民.
心理世界的“新大陆”─—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围绕感受性质的争论及其思考[J]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21(5):6-13.
被引量:16
7
黄缅.
会话含义的不确定性——心智哲学新解[J]
.外国语文,2011,27(2):56-60.
被引量:3
8
徐盛桓.
“移就”为什么可能?[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3(3):323-334.
被引量:50
9
尚新.
集盖、事件类型与汉语“都”字句的双层级量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3(3):363-374.
被引量:16
10
徐盛桓.
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4):1-12.
被引量:115
引证文献
4
1
夏秸.
国内心智哲学视角下的语言研究(2010—2016)[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2):50-57.
被引量:2
2
吴娟娟.
车贴标语的心智哲学解析——意向性视域下[J]
.海外英语,2017(11):188-189.
3
华鸿燕.
含义的认知新解——基于意识感受性的视角[J]
.外文研究,2014,2(4):1-6.
4
宁欣.
涌现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
.校园英语,2014,0(20):157-157.
二级引证文献
2
1
聂思成,霍永寿.
从意识双重结构到言语双重意识[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2):62-70.
2
雷卿,耿周.
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国内热点与趋势的可视化分析[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31(4):41-46.
1
林新事.
素质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依托和归宿[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16(7):18-19.
被引量:3
2
文军.
论翻译课程的实施[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6(6):47-53.
被引量:5
3
安洪霞.
素质教育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J]
.青春岁月,2011,0(18):292-293.
4
何爱晶.
歇后语研究新论--心智哲学的观点[J]
.现代外语,2011,34(4):356-363.
被引量:20
5
洪青皎.
语言——透视社会文化的窗口[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8(6):65-69.
6
牟之渝.
隐喻表征的模因特性新探[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1):76-80.
被引量:1
7
吴雅萍.
自主学习与英语教学[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9(3):84-86.
8
刘鹏.
从心智哲学看委婉语[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2):64-67.
9
尹国杰.
我国近30年英语教学法研究成就及展望[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0(1):32-36.
被引量:2
10
刘大为.
作为语言无意识的语感[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5(1):105-112.
被引量:42
当代外语研究
2013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