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张仲景之后医家对“和”法的发展 被引量:1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东汉张仲景之后到金元前对"和"法进行专门探讨的医家并不多。金元以后,诸医家对"和"法的论述呈现方兴未艾之势。从金代成无己始,关于外感热病"和"法的探讨主要沿着"半表半里"的道路前行,代表性的医家及理论有四:其一即成无己之"和解少阳"法,其二为吴又可的"疏利开达"法,其三为叶天士的"分消走泄"法,其四为俞根初之"和解三焦"法。内伤杂病"和"法则张景岳倡其始,汪昂、程钟龄踵其后。此外,唐容川在血证治疗中善用"和"法,亦可看作是内伤杂病"和"法之重要发展。
出处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1630-1632,共3页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基金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12AZD015)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二级参考文献8

  • 1黄志英主编.叶天士医学全书·温热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41.
  • 2俞根初.通俗伤寒论[M].北京:科技出版社,1959:62.
  • 3吴鞠通.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9.65,64,61,68,67,63,128,77.
  • 4程如海.《伤寒论》“和”字解[J].四川中医.1993(10)
  • 5邓九平编,张岱年著.张岱年哲学文选[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
  • 6(清)郝懿行,撰.尔雅义疏[M]. 中国书店, 1982
  • 7王海鸥.小柴胡汤和血作用初探[J].中医药导报,2008,14(10):13-14. 被引量:5
  • 8李董男,艾青华.《金匮要略》“调和”思想及在肝病证治上的运用[J].医学与哲学(A),2009,30(3):68-69. 被引量:2

共引文献47

同被引文献156

引证文献14

二级引证文献7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