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东西同涨“中国潮”——新文学境外传播的两个典案分析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以鲁迅在越南和林语堂在美国的传播为典型案例,通过比较分析,试图展示某些共同趋向,揭橥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的国际语境、民族国家特征,以及时代条件和局限。虽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因作家个性、作品主题意蕴和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差异,也因输入国的需要、文化传统、发展程度的不同,鲁迅和林语堂在这两个国家的传播起因、传播过程和传播结果呈现出诸多差别。鲁、林的传播丰富了传入国文学的主题群落和艺术手法,打开了让其他国家了解现代中国的一扇窗口,也鼓舞了新文学的自信,给予新文学反省自身的机会,并为后辈作家进军海外奠定了基础。可又因为功利性目的、被局限的视野等因素,这一传播和接受过程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误解与误读。
作者 肖百容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8-175,共8页 Literary Review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7

  • 1《中国现代文学在越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6页.
  • 2邓邰梅.《回忆青年时期》,河内新作品出版社,1985年版,第217页.
  • 3梁维恕.《与中国文学接触道路上的记录·学习研究道路上》,河内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57页.
  • 4阮克飞、陈黎保、刘德忠等.《中国文学史(下册)》,河内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197页,第203页.
  • 5陈春递.《中国文学史》,河内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56页.
  • 6黄怀军.林语堂与尼采[J].中国文学研究,2012(3):111-115. 被引量:2
  • 7陈黎保.《中国文学教程》,河内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11页.
  • 8王伊薇.鲁迅、林语堂文化观之比较——从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谈起[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184-185. 被引量:1
  • 9梁维恕.《普通中学教授鲁迅指导》,河内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2页.
  • 10李长之.《鲁迅批评》,北京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页.

二级参考文献52

  • 1袁盛勇.民族—现代性:“民族形式”论争中延安文学观念的现代性呈现[J].文艺理论研究,2005(4):2-9. 被引量:14
  • 2王兆胜.林语堂与明清小品[J].河北学刊,2006,26(1):126-136. 被引量:6
  • 3[德]尼采.不合时宜的沉思[M].李秋零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4柯仲平.谈“中国气派”[N].新中华报,1939-02-07(04).
  • 5宴敖.'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文学导报,1931,(6).
  • 6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16-43页.
  • 7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梅中泉,赵裔汉,译.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 8林语堂.《吾国吾民·八十自叙》,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第370、327页.
  • 9唐弢.《林语堂论》,《文艺报》,1988年1月16日第3版.
  • 10鲁迅小说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共引文献1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