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青藏高原未来地球系统研究将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突破点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地球系统科学是人类从地球系统的角度全面认识地球及解决复杂的资源、环境和人地关系问题的一种全新的研究理念和研究途径,也是地球科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作者
曲建升
刘学
姚檀栋
机构地区
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生态与环境团队
中科院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出处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年第5期590-593,共4页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科学研究
青藏高原
人地关系
发展趋势
地球科学
年代
分类号
P941.74 [天文地球—自然地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99
参考文献
15
共引文献
1490
同被引文献
43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15
1
NASAAdvisory Council. Earth System Science: A Clos er Revirew. Washinton DC: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1988.
2
毕思文.
地球系统科学——21世纪地球科学前沿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J]
.地质通报,2003,22(8):601-612.
被引量:19
3
马耀明.
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观测工程及其应用[J]
.中国工程科学,2012,14(9):28-34.
被引量:6
4
姚檀栋."世界屋脊"拿什么破解气候密码?(访谈观点)科技日报,2013-7-5.
5
徐锡伟,闻学泽,叶建青,马保起,陈杰,周荣军,何宏林,田勤俭,何玉林,王志才,孙昭民,冯希杰,于贵华,陈立春,陈桂华,于慎鄂,冉勇康,李细光,李陈侠,安艳芬.
汶川M_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J]
.地震地质,2008,30(3):597-629.
被引量:628
6
单斌,熊熊,郑勇,金笔凯,刘成利,谢祖军,许厚泽.
2013年芦山地震导致的周边断层应力变化及其与2008年汶川地震的关系[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43(6):1002-1009.
被引量:83
7
侯增谦,莫宣学,杨志明,王安建,潘桂棠,曲晓明,聂凤军.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构造背景、时空分布和主要类型[J]
.中国地质,2006,33(2):340-351.
被引量:243
8
孙鸿烈,郑度,姚檀栋,张镱锂.
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J]
.地理学报,2012,67(1):3-12.
被引量:523
9
香山科学会议.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香山科学会议第450次学术讨论会综述.http://www.xssc.ac.cn/Read.Brief.aspx?ItemID=992.2013年1月.
10
Yao Tandong, Lonnie Thompson, Yang Wei et al. Differ- ent glacier status with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Tibetan Plateau and surroundings. Nature-Climate Change, 2012, 2: 663-667.
二级参考文献
199
1
牛贺才,单强,陈小明,张海祥.
攀西裂谷带轻稀土矿床与地幔过程的关系[J]
.中国科学(D辑),2002,32(z1):33-40.
被引量:12
2
高原 Suzan Van Der Lee Domenico Giardini Jochen Braunmiller 郑斯华.
应用振型叠加方法研究1997年11月8日中国西藏玛尼地震震源机制[J]
.地球物理学报,2001,44(z1):98-106.
被引量:19
3
青藏高原冰川冻土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与对策咨询项目组.
青藏高原冰川冻土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
.自然杂志,2010,32(1):1-3.
被引量:8
4
YAO Tandong,L.G.Thompson,DUAN Keqin,XU Baiqing,WANG Ninglian,PU Jianchen,TIAN Lide,SUN Weizhen,KANG Shichang,QIN Xiang.
Temperature and methane records over the last 2 ka in Dasuopu ice core[J]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2002,45(12):1068-1074.
被引量:18
5
温春齐,多吉,孙燕,范小平,徐凌,霍艳,格桑多庆,罗小军.
西藏普兰县马攸木金矿床石英的^(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地质通报,2004,23(7):686-688.
被引量:11
6
方小敏,韩永翔,马金辉,宋连春,杨胜利,张小曳.
青藏高原沙尘特征与高原黄土堆积:以2003-03-04拉萨沙尘天气过程为例[J]
.科学通报,2004,49(11):1084-1090.
被引量:71
7
侯增谦,李振清.
印度大陆俯冲前缘的可能位置:来自藏南和藏东活动热泉气体He同位素约束[J]
.地质学报,2004,78(4):482-493.
被引量:40
8
马生林.
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4):76-78.
被引量:18
9
吴国雄,毛江玉,段安民,张琼.
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气候研究的最新进展[J]
.气象学报,2004,62(5):528-540.
被引量:124
10
周肃,莫宣学,董国臣,赵志丹,邱瑞照,王亮亮,郭铁鹰.
西藏林周盆地林子宗火山岩^(40)Ar/^(39)Ar年代格架[J]
.科学通报,2004,49(20):2095-2103.
被引量:103
共引文献
1490
1
周启龙.
日喀则高寒河谷区一年生饲用作物适宜混播方式的筛选[J]
.作物杂志,2023(6):209-217.
2
聂秀青,王冬,周国英,熊丰,杜岩功.
三江源地区高寒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特征[J]
.植物生态学报,2021,45(9):996-1005.
被引量:9
3
锁才序,费璇,吴新卫,向双,孙书存.
若尔盖沙化草甸群落特征和土壤特性的耦合关系[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23,29(3):536-545.
4
锁才序,费璇,刘银占,向双,孙书存.
不同放牧强度下川西北高寒草地植物功能群特征变化[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23,29(1):109-116.
被引量:4
5
黄昭委,龚丽平.
新时代治藏方略视域下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内涵与路径展望[J]
.西藏研究,2020(S01):133-141.
被引量:2
6
陈娅玲,秦国华,余正军.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西藏生态安全建设:逻辑、体系与优化路径[J]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5):56-62.
被引量:5
7
林文豪,温兆飞,吴胜军,毕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安全格局识别及改善对策[J]
.生态学报,2023,43(3):973-985.
被引量:5
8
孙乐,王毅,李洋,孙建.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群落叶片功能性状对降水的非线性响应[J]
.生态学报,2023,43(2):756-767.
被引量:3
9
郑梦娜,贾傲,陈之光,廣田充,唐艳鸿,杜明远,古松.
青藏高原矮火绒草(Leontopodium nanum)叶片性状对海拔高度变化的响应[J]
.生态学报,2022,42(24):10305-10316.
被引量:8
10
张镱锂,刘林山,李炳元,郑度.
青藏高原范围数据集2021与2014年版比较研究[J]
.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2021(3):322-332.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
43
1
郑度,姚檀栋.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J]
.地球科学进展,2006,21(5):451-458.
被引量:82
2
黄润秋.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大型滑坡及其发生机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3):433-454.
被引量:1139
3
伍法权,刘彤,汤献良,刘建友.
坝基岩体开挖卸荷与分带研究--以小湾水电站坝基岩体开挖为例[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6):1091-1098.
被引量:31
4
汪品先.
地球深部与表层的相互作用[J]
.地球科学进展,2009,24(12):1331-1338.
被引量:16
5
王成善,丁学林.
青藏高原隆升研究新进展综述[J]
.地球科学进展,1998,13(6):526-532.
被引量:51
6
李吉均.
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与亚洲季风[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19(1):1-12.
被引量:183
7
李杭州,廖红建.
复杂应力状态下岩体强度的各向异性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29(7):1397-1403.
被引量:9
8
孙鸿烈,郑度,姚檀栋,张镱锂.
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J]
.地理学报,2012,67(1):3-12.
被引量:523
9
丁林,钟大赉.
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以来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演化[J]
.地质科学,2013,48(2):317-333.
被引量:41
10
吴福元,刘志超,刘小驰,纪伟强.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J]
.岩石学报,2015,31(1):1-36.
被引量:248
引证文献
1
1
彭建兵,张永双,黄达,王飞永,王祚鹏.
青藏高原构造变形圈-岩体松动圈-地表冻融圈-工程扰动圈互馈灾害效应[J]
.地球科学,2023,48(8):3099-3114.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
1
张永双,王冬兵,李雪,吴瑞安,唐渊,任三绍,李金秋,罗亮.
青藏高原构造混杂岩带的孕灾地质基因与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J]
.地质学报,2024,98(3):992-1005.
被引量:1
2
郭子正,周新勇,黄达,田碧霞,何俊.
考虑物理模型与有效降雨入渗的滑坡危险性预测框架——以青藏高原山南市雅鲁藏布江流域为例[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24,43(4):986-998.
1
陈衍景,肖文交,张进江.
成矿系统:地球动力学的有效探针[J]
.中国地质,2008,35(6):1059-1073.
被引量:77
2
任伟.
浅谈高岭土的成因类型及开发应用[J]
.西部探矿工程,2015,27(5):105-107.
被引量:10
3
钱新强.
环境遥感对地理学研究方法的拓展[J]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8(3):87-89.
4
陈后扬,熊应胜,吴应昌.
CSAMT在银坑牛形坝矿区隐爆角砾岩体勘查中的应用[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9(3):273-278.
被引量:5
5
王飞.
美国地震科技发展的见闻和思考[J]
.城市与减灾,2014,0(3):19-21.
被引量:1
6
杨一帆,黄伟,范素珍.
基于GIS的小流域水土流失遥感定量监测探讨[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9):88-89.
7
于革,柯贤坤.
从2003年加拿大第四纪与地貌大会看早中全新世气候变化原因研究进展[J]
.科学通报,2003,48(15):1591-1593.
被引量:2
8
刘爱丽,宋伟东,孙贵博.
一种自发地理信息采集方法研究[J]
.测绘科学,2013,38(2):163-165.
被引量:10
9
杨伯钢,韩友美.
车载移动激光扫描技术大比例尺测图技术分析[J]
.测绘科学,2013,38(1):106-108.
被引量:41
10
吴立,朱诚.
中国第四纪科学学科进展与教育普及探讨[J]
.科技信息,2014(5):15-17.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