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第七天》空间衍射的生成与消歇 被引量: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从题目来看,余华新作《第七天》应该可以当做一部关于时间的文化寓言来解读。“第七天”是一个颇具宗教色彩的时间符号,《旧约·创世纪》中有,“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的句子,也暗合了中国民间文化中的“头七”。从“第一天”到“第七天”,浓缩了杨飞死后的遭遇与感悟,其情节推演固然在此时间框架中展开,但余华似乎无意遵循人“生前”的那种物理时间规则,而是以“死后”模糊而变幻的心理时间来间离读者的阅读经验:章节与章节之间缺乏完整的时间链,大段的回忆中断了时序的衍进,时间的流程被空间的来回切换而延宕与悬置,呈现出时间“空间化”的艺术效果。
作者 吴翔宇
出处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1-106,共6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 1余华.强劲的想象产生事实[J].作家,1996,0(2):14-18. 被引量:12
  • 2[美]约瑟夫·弗兰克.《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 3[德]恩斯特·卡西尔 甘阳译.《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 4余华:《关于回忆和回忆录》,《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75-76页.
  • 5余华:《消失的意义》,《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05页.
  • 6[美]赫舍尔.《人是谁》,隗仁莲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4页.
  • 7余华.《虚伪的作品》[J].上海文论,1989,(5).
  • 8余华:《内心之死》,《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85页.
  • 9[法]莫里斯·梅洛一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11-512页.
  • 10余华.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J].读书,1999,0(7):43-49. 被引量:21

共引文献153

同被引文献18

  • 1余华.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J].读书,1999,0(7):43-49. 被引量:21
  • 2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M].巴赫金全集,第五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 3加缪.西西弗神话(杜小真译)[M].加缪全集·散文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 4洪治纲.余华长篇小说<第七天>此岸的世界彼岸的视点[N].文艺报,2013-06-28(002).
  • 5霍俊明.<第七天>与当下小说的“现实”困境[N].文艺报,2013-07-17(003).
  • 6加缪.《西西弗神话》(杜小真译)[M],《加缪全集·散文卷Ⅰ》,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 7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M],《巴赫金全集》第五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161页.
  • 8张清华,张新颖,余华,等.余华长篇小说《第七天》学术研讨会纪要,2013-11-25.
  • 9余华.强劲的想象产生事实[J].作家,1996,0(2):14-18. 被引量:12
  • 10霍俊明.余华“现实叙事"的可能或不可能——由《第七天》看当下小说叙述“现实”的困境[J].小说评论,2013(5):90-94. 被引量:6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