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安乐哲和罗思文将《论语》视为与西方哲学思维方式不同的哲学文本,欲在其《论语》英译中体现原作异于西方哲学的表述方式。这种翻译目的和特点表现在译者的谴词造句和谋篇布局中。为表达汉语思维的过程性、事件性和审美逻辑,译者大量使用了英语的"过程性"词汇、动词和动名词结构,并尽少采用因果意味较强的逻辑关联语。译本的语言特色不仅反映了汉语思维的独特性,也在表现汉英思维差异和运用通顺英语之间取得了平衡。
出处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2-96,共5页
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基金
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乐哲中国典籍英译研究"(2010WLH08)
衡阳师范学院启动项目"安乐哲儒学典籍合作英译研究"(11B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