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50-54,68,共6页
Educational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373
-
1王洪才,田芬.“证实规律”与“阐释意义”: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研究范式的两种旨趣[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8(3):84-93. 被引量:7
-
2黄楠森.不能笼统地肯定或否定“以人为本”思想[J].前线,2000(6):16-19. 被引量:13
-
3廖哲勋.课程发展规律与育人为本的课程设计观[J].课程.教材.教法,1999,19(5):2-6. 被引量:21
-
4顾之川.中学语文课程教材专家研讨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1999,19(8):6-9. 被引量:12
-
5丁家永.知识的本质新论——一种认知心理学的观点[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65-68. 被引量:27
-
6章熊.21世纪语文教学的展望(上)[J].课程.教材.教法,1997,17(9):32-34. 被引量:8
-
7张华.美国当代批判课程理论初探(下)[J].全球教育展望,1998,28(3):76-80. 被引量:15
-
8B.玛吉,杨祯钦.鲍波尔的哲学观与政治观——与卡尔·鲍波尔的对话[J].世界哲学,1980(6):53-59. 被引量:1
-
9沈晓敏.生存能力与问题解决学习——访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市川博教授[J].全球教育展望,1997,27(6):1-3. 被引量:2
-
10张华.批判理论与批判教育学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1996,26(4):8-13. 被引量:34
引证文献54
-
1张晖,李世春.主体性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与模式[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2(5):7-9.
-
2李楠,方蕾.论后现代知识观的“知识”缺失——兼论“概念重建”在我国的可行性[J].文教资料,2008(1):91-93.
-
3刘霞.社会课教学八字诀[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4(3).
-
4郭雯霞.试析小学综合文科课程教材的编制与开发——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6):52-56. 被引量:2
-
5王荣生.欧美语文课程的知识状况[J].语文建设,2002(5):28-30. 被引量:2
-
6沙景荣.不同学科领域知识观的比较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5(4):9-14. 被引量:3
-
7范兆雄.课程文化研究框架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9):33-36. 被引量:9
-
8郑晓娟.对语文教学与语文课程内容的重新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7(6):97-99. 被引量:4
-
9孙振东.学校知识的性质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J].教育学报,2006,2(2):11-24. 被引量:43
-
10郭琦.论语文课程改革的制约因素[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3(3):123-127.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248
-
1刘逸.核心素养背景下落实“双减”政策的路径探析——以小学语文为例[J].教师博览(下旬刊),2023(5):36-38. 被引量:1
-
2王振兴.当代知识观转型与英语教学改革[J].宜春学院学报,2007,29(S1):229-230.
-
3何梅,黄朝霞.简述后现代主义对教师的要求[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81-83. 被引量:6
-
4任苒.新课程改革应处理的几组关系[J].现代教育论丛,2008(6):67-69.
-
5李金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23-26. 被引量:2
-
6骆铮.课程改革与知识目标[J].文教资料,2005(30):1-4.
-
7王丽华.2003年国内教学设计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6(3):12-16. 被引量:9
-
8赵小段.后现代教育思潮的超越与挑战——我国学者关于后现代教育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科学,2004(11):13-16. 被引量:14
-
9朱昌元.试论拓展语文教学空间的意义和途径(下)[J].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2004(8):6-11.
-
10邓咏梅.信息化环境下服装材料学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4(7):52-53.
-
1伊莲.教师的人格魅力[J].师道(人文),2010(7):9-10. 被引量:1
-
2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准备[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3(5):35-39. 被引量:22
-
3陈建吉,陈建华.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散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8(5):94-98. 被引量:2
-
4吴永军.当代西方课程社会学的新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6(1):2-6. 被引量:7
-
5闫引堂.后现代主义对课程社会学的挑战:实质和超越[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4):11-15.
-
6郝德永.知识与课程:“支点”的困境与超越[J].教育学文摘,2009(1):32-33.
-
7刘丽群.从“控制”到“抵制”再到“博弈”——课程社会学研究取向的流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68-172. 被引量:4
-
8王芳,林健生.小学语文教科书人物插图的社会学探析[J].小学语文教学,2009(8):40-41.
-
9佛尔甘,汪凌.课程社会学:理论导向与研究前景[J].外国教育资料,2000,29(2):50-53. 被引量:6
-
10郭晓明.试析课程与社会文化的关系[J].怀化师专学报,1997,16(3):331-336.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