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给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个科学的定位
被引量:2
出处
《上海教育科研》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5-7,共3页
Journal of Shanghai Educational Research
参考文献1
-
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1—362页.
共引文献9
-
1陈荷夫.试论政治及政治学范畴与体系[J].政治学研究,2001(1):19-25. 被引量:6
-
2蒋锐.列宁关于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从《论粮食税》到《论合作社》[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1):78-84. 被引量:3
-
3罗峰.马克思主义与诺思的国家理论之比较[J].政治学研究,2001(3):59-67. 被引量:5
-
4徐继存.论教学理论的可行性及其条件[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18(6):45-50. 被引量:3
-
5赵甲明.邓小平开放政策对历史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J].现代哲学,2000(2):1-5. 被引量:1
-
6王资博.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体系探要[J].重庆社会科学,2014(9):70-79. 被引量:6
-
7黄健.邓小平理论与列宁晚年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的共性——浅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跨越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J].改革与战略,2002,18(7):10-12. 被引量:1
-
8黄金章.略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J].辽宁教育研究,2001(10):38-39.
-
9何宏成.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思想体系[J].学海,2004(3):5-10.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6
-
1罗建勤.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3):103-105. 被引量:15
-
2朱高峰.创新与工程教育——初议建立创新型国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5(1):1-5. 被引量:44
-
3翁史烈.工程教育中的产学研合作[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5(5):7-9. 被引量:22
-
4朱佳生,孙绍荣.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J].上海高教研究,1997,17(11):37-41. 被引量:8
-
5杨天平,黄宝春.“五四”前后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教育方针思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6):126-130. 被引量:2
-
6于桂贤.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6):37-38.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5
-
1田红.“六位一体”模式在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下),2014(12):63-65. 被引量:2
-
2张秀玲,邱玉娥,李洪亮,王丽梅.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五模块”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德州学院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15,32(4):15-18. 被引量:5
-
3贾如升,杨杰,宋新伟.基于“互联网+”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教学管理平台建设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13):14-16. 被引量:1
-
4朱文辉,许佳美.从分立窄化到固本创新: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与价值取向[J].教师教育学报,2021,8(6):39-45. 被引量:4
-
5朱旭东,薄艳玲,国建文.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三维”话语体系[J].现代教育管理,2023(2):1-11. 被引量:4
-
1李庆平,王启三.教劳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J].山东教育,2001(7):59-60.
-
2利有秦.坚持“教劳结合”造就全面发展人才[J].教学与科研(钦州),1993(1):52-57.
-
3郑杰.新中国两次教育改革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比较研究[J].上海党史与党建,1999(S1):159-162. 被引量:1
-
4陈文心.论邓小平对“教劳结合”思想的新贡献[J].教育研究,2000,21(1):3-7. 被引量:3
-
5朱天利.教劳结合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育评论,2000(6):51-53.
-
6怎样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J].教学与研究,1958(6):22-22.
-
7周立山.全面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J].江汉学术,1995,26(5):45-49.
-
8丁沅,宫必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J].中国教育学刊,1995(6):17-19.
-
9艾泽.浅析目前高校德育工作现状及改进措施[J].科技资讯,2007,5(30):192-193.
-
10何东昌.二十年来我国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J].北京教育(普教版),1999(2):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