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音乐传播学视野下的豫剧唱腔结构动态变迁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将语言学方法引入音乐传播学分析,通过共时态分析,认为豫剧唱腔音乐60多年(1900年代至1960年代)的传播中所体现的特征:一是板腔体式;二是山陕梆子声腔。通过历时态分析,认为豫剧唱腔音乐60多年的传播所经历的三次蜕变:裂变→聚变→窑变,是由豫剧音乐传播的三种不同类型所决定的。《朝阳沟》的成功,说明戏曲的成功在于其充分体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共同形成的共性心理结构,即,一曲多变的"变易",而非单纯追求无度创新的"变异",因为音乐最终是呈现给创造、聆听他的人们。
作者 陈文革
出处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第10期200-204,共5页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基金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二十世纪豫剧唱腔结构动态研究"(项目编号12YJA760004) 平顶山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项目"文化学视角下河南梆子(豫剧)唱腔变迁研究"(项目编号2012007)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 1Saussure.louse in General Linguistic[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1:134-155.
  • 2洛秦.民族音乐学作用于历史研究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尝试[J].中国音乐学,1999(3):34-46. 被引量:43
  • 3周恩来总理签发.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Z].政务院,1951-05-05.
  • 4马可.《朝阳沟》是一出好戏.中国戏曲.1958(12).
  • 5叶松荣.断裂与失衡——中西视野下的西方20世纪新音乐创新的局限性分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共引文献43

同被引文献10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