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精神典范与集体记忆的编织——论南社人的历史书写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晚清当然是中国知识人“开眼看世界”的时代。但是,在总体性危机之下,这种新的全球观察与认知,并非对西方文化、观念和制度的简单拥抱。很多知识人所做的工作,更多是批判性地重构他们的世界图景。同时这样的重构.又是跟他们对于地方性的知识与文化传统的重新发掘与重新表述结合在一起的。依托了江南地域文化的资源,同时着眼于地方和全球的密切互动与彼此影响,后来成为南社社员的知识人,
作者
张春田
机构地区
香港教育学院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出处
《东吴学术》
2013年第5期75-80,共6页
Soochow Academic
关键词
历史书写
集体记忆
南社
编织
精神
世界图景
知识人
西方文化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0
共引文献
19
同被引文献
23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30
1
宇文所安(StephenOwen).《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尤其是“导论”,第1-18页,郑学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2
《郑成功传叙论》,《江苏》第4期.
3
《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第4页,台北:里仁书局,2000.
4
亚卢.《中国革命家第一人陈涉传绪论》,《江苏》第九、十期合本.
5
王凡森.《清末的历史记忆与国家建构:以章太炎为例》,《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第71-72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6
柳亚子.《五十七年》,原载《文学创作》第三卷第二期,引自杨天石、王学庄《南社史长编》,第19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7
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陈平原编.《章太炎的白话文》.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116页.
8
Viren Murphy,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Zhang Taiyan: The Resistance of Consciousness,Leiden & Boston:Brill, 2011, Chap.2, pp.89-134.
9
君剑(高旭).《(中国灭亡小史)题辞》,《复报》第3期,1906年7月16日.
10
季子(陈去病).《辑陆沉丛书初集竞题首》,《江苏》第6期.
共引文献
19
1
胡绳武.
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J]
.学术月刊,2001,33(10):72-80.
被引量:5
2
刘增合.
媒介形态与晚清公共领域研究的拓展[J]
.近代史研究,2000(2):237-265.
被引量:51
3
杨兴梅.
从劝导到禁罚:清季四川反缠足努力述略[J]
.历史研究,2000(6):80-95.
被引量:20
4
颜全毅.
清末京剧改良文学的成果与不足[J]
.戏曲艺术,2005,26(2):85-91.
5
赵立彬,李瑾.
辛亥革命时期上海女子军事团体源流考[J]
.史林,2006(1):37-42.
被引量:4
6
杨剑龙.
论上海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
.文学评论,2006(6):168-175.
被引量:7
7
陈平原.
有声的中国——“演说”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J]
.文学评论,2007(3):5-21.
被引量:75
8
万琼华,陈先初.
湖南早期女学堂创办的历史语境及曲折历程[J]
.江苏社会科学,2007(6):200-204.
9
彭春凌.
以“一返方言”抵抗“汉字统一”与“万国新语”--章太炎关于语言文字问题的论争(1906-1911)[J]
.近代史研究,2008(2):65-82.
被引量:20
10
袁先欣,汪太理.
真知与道德:章太炎的宗教思想逻辑[J]
.求索,2009(3):108-109.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23
1
郭长海.
关于李叔同若干史料的补充[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29(2):58-60.
被引量:3
2
石在中.
论苏曼殊与佛教——兼与弘一大师(李叔同)比较[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37(4):72-77.
被引量:2
3
张玉芳.
李叔同出家之谜[J]
.文史精华,1995,0(10):42-45.
被引量:1
4
韩月林.
南社创始人陈去病[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2,9(2):53-54.
被引量:2
5
郁乃尧.
范烟桥轶事[J]
.江苏地方志,2006(6):43-45.
被引量:2
6
黄轶.
苏曼殊印度文学译介论[J]
.中国比较文学,2007(1):80-88.
被引量:4
7
沈建国.期刊创新与发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24-96.
8
刘放,巩一璇."弘一法师"李叔同:从天才少年到传奇僧人[N].广州日报,2012-03-03.
9
管林.四十年来柳亚子研究述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4-17.
10
鲍益良.王大觉与淀山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89-91.
引证文献
1
1
徐广联.
南社文化名人与中国近现代编辑发展史研究[J]
.编辑之友,2014(10):98-10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任瑶瑶.
2014年编辑学研究论文述评[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2(5):87-91.
1
陈星云,李敏义.
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中国梦"的实现[J]
.科技经济市场,2014(11):103-103.
2
吴正岚.
金燕《香奁诗话》[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60-60.
3
曾景忠.
传统文化与西潮之交汇——南社创立思潮酝酿研讨[J]
.史志研究,2000(3):62-67.
被引量:1
4
董敬畏.
文化与中国社会的内在张力——读《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J]
.文化学刊,2011(1):53-57.
被引量:1
5
郭真义.
南社的梅州籍成员与冷圃诗社[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31(5):29-31.
被引量:1
6
徐庆华.
徐庆华作品[J]
.中国书法,2009(4):124-124.
7
刘水.
张夷,梦萦南社[J]
.现代苏州,2009(21):40-41.
8
唐踔.
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思考[J]
.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11(4):51-54.
被引量:4
9
张宁.
大众文化的历史书写——试论大众文化研究的历史维度与框架[J]
.文学界(理论版),2012(11):423-425.
10
刘鹏.
文化软实力现状及其发展的战略思考[J]
.党政论坛,2012(11):52-55.
被引量:3
东吴学术
2013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