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历史时期中国地域方位话语的嬗变规律中发现嬗变与自然和社会的响应关系明显。中国历史上早期"西土"、"东土"、"北土"、"南土"、"中土"使用较多,多为地域坐标指示词。在传统社会后期,"南人"、"北人"、"南方"、"北方"的概念使用频繁,贯穿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作为地域文化认同指示词使用得更多的是南北方位用词,多用"南方"、"北方"、"南人"、"北人"并称比较,地域文化认同色彩明显。宋以后的南北概念更多的是指东亚大陆文明东移后华北地区与东南地区意义上的南北概念。"西北"、"东南"、"东北"、"西南"等交叉方位词在中国历史上都有使用,但作为地域文化认同词汇多是将"西北"与"东南"并称比较。宋元以来,"西北"与"东南"更多是特指华北和江南地区,往往作为另一种中国南北文化认同的方位词。从天地生综合研究角度分析这种响应关系背后更宏观的天地生背景,发现历史上东亚大陆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气候大陆度增加、生产力背景变化是东亚大陆文明东南推移的环境背景。历史上从早期的"东南西北"并重到宋以来"南北"话语强势,再到近代"西北"、"东南"话语内涵嬗变的轨迹,显现宋以来话语中的南北概念实际是指在整个东亚民族活动舞台东移背景下的南北概念。所以,客观来讲以前提的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实际应该是中国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从更宏大的背景来看,中华文明的南移实际应该是中华文明的西北向东南方位的推移,此所谓"文明向东"。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0-41,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