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周瘦鹃、茅盾与20年代初新旧文学论战(上)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一、“新”、“旧’,文学之争 自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通过西方传教士和明治日本人的翻译实践,大量新名词的输入对现代中国知识、意识与感知体系的重构产生深巨影响,如“文明”、“革命”、“民主”、“科学”及无数“主义”等等,成为中国思想观念与现代世界接轨的重要媒介,
作者 陈建华
出处 《上海文化》 2013年第6期33-46,共14页 Shanghai Culture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136

  • 1郑逸梅.从“海誓”谈到上海影戏公司[J].电影艺术,1957(3):56-58. 被引量:10
  • 2钦鸿.胡适的佚信以及关于白话新诗的一场笔战[J].新文学史料,2007(2):180-182. 被引量:5
  • 3胡道静.《上海的日报》[A].见:杨光辉等编著.《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第1版[C].新华出版社,1986年9月..
  • 4Joan Judge. Print and Politics: "Shibao" (The Eastern Time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in Late Qing China, 1904--1911 [PhD Dissertation] , Columbia University, 1993.参阅第2章.
  • 5胡适.《十七年的回顾》,原载1921年10月10日,《时报》.
  • 6胡适.《十七年的回顾》,转引自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144页.
  • 7范烟桥.《小说话》,收芮和师,范伯群等编.《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1页.
  • 8《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419页.
  • 9胡适.《十七年的回顾》
  • 10闵杰.《辛亥革命前的<时报>(1904~1911年),(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卷2,人民出版社,1987,第281页).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