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华东昆虫学报》
2000年第2期113-114,共2页
Entomological Journal of East China
二级参考文献12
-
1朱俊庆,茶叶科学,1992年,12卷,1期,39页
-
2蔡煌,病虫测报,1991年,3期,58页
-
3孙椒德,茶叶科学简报,1991年,131卷,2期,20页
-
4姚渭,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18卷,1期,106页
-
5陈文瑞,茶叶科技,1989年,1期,5页
-
6卜可华,茶叶通报,1988年,3期,28页
-
7姚渭,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16卷,2期,69页
-
8张汉鹄,茶叶科学,1987年,1期,41页
-
9阎永成,农村科学,1986年,7期,15页
-
10齐义鹏,生物防治通报,1986年,2卷,1期,43页
共引文献9
-
1艾洪木,赵士熙.茶毛虫及其天敌的生态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0(3):325-329. 被引量:4
-
2朱俊庆,商建农.茶黑毒蛾发生危害趋势的中长期预测[J].茶叶,1994,20(2):20-23. 被引量:5
-
3王常平,游兰韶,康听东,刘金胜.我国茶毛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茶叶通讯,2005,32(1):24-26. 被引量:4
-
4姜鼎煌,艾洪木,赵士熙,江昌木.瓜实蝇经济阈值的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06,21(3):207-210. 被引量:6
-
5徐元章,林瑞官.无公害、低成本茶园植保技术的研究(初报)[J].福建农业科技,1998,0(S1):107-109. 被引量:4
-
6艾洪木,赵士熙,陈达嵩.杀虫剂对茶毛虫及其天敌的影响[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0,29(1):60-64. 被引量:3
-
7艾洪木,赵士熙.茶毛虫的种群生命表[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0,29(3):329-336. 被引量:7
-
8袁家龙,梁广文,陆永跃,曾玲.桔小实蝇在番石榴上的防治指标研究[J].环境昆虫学报,2015,37(1):116-121. 被引量:8
-
9刘初生.桂林毛尖茶园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时代农机,2018,45(6):26-27.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32
-
1姚渭,路刚.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在茶园自然条件下稳定性的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23(3):189-192. 被引量:2
-
2刘际建.Bt乳剂、氰戊菊酯防治茶毛虫试验[J].农药,1994,33(1):22-23. 被引量:13
-
3曾明森.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对茶毛虫的防治效果初报[J].茶叶科学技术,1995(3):35-37. 被引量:8
-
4马静,李敏清.茶毛虫在福鼎爆发成因与防治对策[J].茶叶,1996,22(2):30-31. 被引量:2
-
5欧晓明,江汉华,陈常铭.茶毛虫黑卵蜂寄生行为观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2(6):561-564. 被引量:11
-
6刘榜兵,谢缙仲.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在黔东武陵山茶区的推广运用[J].贵州茶叶,1996(3):25-25. 被引量:1
-
7叶根轩.防治茶毛虫的技术措施[J].中国茶叶,1997,19(2):20-20. 被引量:3
-
8华南农学院.农业昆虫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
9艾洪木,赵士熙.茶毛虫的防治指标[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7,26(4):435-440. 被引量:7
-
10王友平.茶毛虫综合防治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1997(6):35-37.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4
-
1黄安平,刘姝娟.无公害茶叶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茶叶通讯,2007,34(3):21-23. 被引量:2
-
2张家侠,黄建琴,罗仲兴,吴琼.我国茶毛虫无公害防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植保导刊,2012,32(2):25-28. 被引量:2
-
3肖蕾,李夕英,包强,刘箐,王沅江,谭济才.湖南省茶树害虫天敌寄生蜂记述[J].茶叶通讯,2019,46(3):307-312. 被引量:2
-
4沈云树.重庆市城口县2002年茶毛虫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植物医生,2003,16(2):3-5. 被引量:2
-
1刘奕清.茶园主要害虫农药防治与低容量喷雾法[J].山区开发,1992,4(1):70-71.
-
2程洪花.棉花叶面快速喷肥法[J].山东农机化,2006(6):31-31.
-
3何逸名.提高农药和用率的五种方法[J].农家科技,2017,0(1):33-33.
-
4朱振之.手动喷雾器低容量喷雾法[J].农村新技术,1995,0(9):14-15.
-
5曹坳程,芮昌辉,郭美霞,袁会珠,杨代斌,陈福良,陈耕,曾溢曦,张育森,林代全,吴学昌,魏英,王华强,张文吉.紫茎泽兰的化学防除及生态修复效果[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3):80-85. 被引量: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