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基于Verhulst模型的尾矿坝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总结了某铁矿尾矿库当前坝体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Verhulst灰色模型的坝体变形定量分析的思路,得出坝体的变形具有空间和时间效应,且在监测周期内坝体固结沉降过程大部分已完成,堆积坝的变形处于一般稳定状态。
作者
邱宇
项宏海
汪斌
机构地区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
金属矿山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现代矿业》
CAS
2013年第10期68-70,共3页
Modern Mining
关键词
尾矿库
监测
VERHULST模型
数据分析
分类号
TV649 [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
TV698.1 [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8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185
同被引文献
26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7
参考文献
7
1
李全明,田文旗,王云海.
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中位移数据分析方法探讨[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8):47-52.
被引量:13
2
郭朝阳.
尾矿库坝体变形规律初探[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5):43-45.
被引量:11
3
李青石,李庶林,陈际经.
试论尾矿库安全监测的现状及前景[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1,22(1):99-106.
被引量:45
4
邓成发,戴春华,周苏波.
基于修正Verhulst模型的面板堆石坝沉降预测[J]
.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2010,34(3):53-56.
被引量:3
5
程江涛,刘莉.
基于Verhulst模型的滑坡位移预测研究及其程序化实现[J]
.岩土工程技术,2008,22(5):217-222.
被引量:7
6
陈建宏,郑海力,施飞,杨瑞波,蒋权.
改进Verhulst模型与灰色效果测度的软岩巷道顶板破坏规律分析[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2(9):2790-2796.
被引量:6
7
吉培荣,黄巍松,胡翔勇.
灰色预测模型特性的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21(9):105-108.
被引量:113
二级参考文献
58
1
姜耀东,赵毅鑫,刘文岗,李琦.
深部开采中巷道底鼓问题的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4):2396-2401.
被引量:337
2
李晓红,靳晓光,亢会明,卢义玉,杨新华.
GM(1,1)优化模型在滑坡预测预报中的应用[J]
.山地学报,2001,19(3):265-269.
被引量:36
3
陈章潮,熊岗.
应用灰色系统原理进行长期电力需求预测[J]
.系统工程,1994,12(2):67-71.
被引量:13
4
朱宝璋.
关于灰色系统基本方法的研究和评论[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4,14(4):52-60.
被引量:80
5
李庶林,尹贤刚,郑文达,Cezar Trifu.
凡口铅锌矿多通道微震监测系统及其应用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2):2048-2053.
被引量:197
6
陈俊珍.
关于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累加生成[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89,9(5):10-15.
被引量:39
7
贾蓬,唐春安,王述红.
巷道层状岩层顶板破坏机理[J]
.煤炭学报,2006,31(1):11-15.
被引量:77
8
尹贤刚,李庶林,黄沛生,许毓海.
微震监测系统在矿山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矿业研究与开发,2006,26(1):65-68.
被引量:35
9
邱淑芳,周其华,王泽文.
改进的GM(1,1)模型及其在地下水环境预测中的应用[J]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6,29(2):176-180.
被引量:15
10
李文远.
析巷道破坏与其位置和支护方式的关系[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3):10-12.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185
1
张彬,张龙秀,王瑞,陈华,刘辉.
基于GM(1,1)和ARIMA模型的安徽省孕产妇及儿童死亡率的预测研究[J]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23,14(1):1-6.
被引量:8
2
王秀英,雷可,王滕,张建国.
洞桩法车站下穿既有管线工程的沉降预测[J]
.土木工程学报,2021,54(S01):65-75.
被引量:14
3
孙文杰.
某大型尾矿库基于水量平衡法的洪水计算和调洪演算分析[J]
.世界有色金属,2019,44(12):216-217.
被引量:5
4
罗航,余利娟,张康.
移动端考研产品的春天真的到来了吗?[J]
.广东经济,2017,0(7X):157-157.
5
党耀国,刘思峰,翟振杰.
具有灰指数律数据序列的建模方法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04,12(z1):72-74.
6
茅惠芳.
浅谈农村用电需求的灰色预测模型[J]
.能源技术与管理,2004,29(6):100-101.
被引量:2
7
吉培荣,邹红波,袁显宝.
灰色预测控制的无偏GM(1,1)模型[J]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3(z1):14-16.
8
姚天祥,刘思峰.
离散GM(1,1)模型的特性与优化[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29(3):142-148.
被引量:16
9
李玻,魏勇.
优化灰导数后的新GM(1,1)模型[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29(2):100-105.
被引量:83
10
吴淑玲.
两种数字图书馆发展趋势预测模型的比较[J]
.情报科学,2004,22(11):1317-1320.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
26
1
余春林,徐景田,陈刚.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的对比分析[J]
.北京测绘,2005,19(3):39-41.
被引量:8
2
刘金升,左德元.
GM(1,1)模型与灰色Verhulst模型在路堤沉降预测中的探讨[J]
.四川建筑,2006,26(1):69-70.
被引量:9
3
王晓华,胡友健,柏柳.
变形监测研究现状综述[J]
.测绘科学,2006,31(2):130-132.
被引量:69
4
张前勇,杨光培.
高层建筑物变形监测与预测[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4):400-403.
被引量:7
5
王双龙.
基于灰色Verhulst模型的建筑工后沉降预测[J]
.测绘通报,2007(10):10-12.
被引量:11
6
李绍东,赵正堂,李淑荣.
工程建筑物变形监测方案设计及应用[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31(3):157-160.
被引量:8
7
刘艳,武广臣.
变形监测预报与警报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
.测绘标准化,2011,27(3):21-23.
被引量:2
8
李宗伟,许灵.
基于弹塑性理论的尾矿坝应力及变形研究[J]
.东北水利水电,2012,30(6):3-3.
被引量:2
9
赵小稚.
基于GM(1.1)模型的尾矿坝变形趋势预测[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6(5):36-39.
被引量:2
10
詹京晶,肖田元.
基于GPS数据的尾矿坝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4):5-10.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3
1
郑丽.
工程建筑物变形监测数据预测分析[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15,14(6):55-57.
被引量:4
2
张运保,任泽俭,杨文绪.
南水北调东线鲁北段建筑物变形观测网建设[J]
.山东水利,2019,0(10):32-33.
被引量:2
3
廖文景,戴军,唐鹏飞.
无人机摄影测量在尾矿坝变形监测分析中的应用[J]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24,76(3):112-117.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7
1
杨柳,左智刚,刘晓宁.
西安地铁大明宫站周边监控量测点的布置方法[J]
.价值工程,2017,36(26):121-122.
被引量:1
2
王开.
基于对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的若干问题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7,14(14):16-17.
被引量:2
3
孔令武,满月光,宋翔.
谈采煤沉陷对泵站引水渠过流能力的影响[J]
.山东水利,2020(7):18-19.
被引量:1
4
张宇恒,任泽俭,赵文聚.
强制归心装置在南水北调观测网布设中的应用[J]
.山东水利,2021(5):6-7.
被引量:1
5
张建国,张营,宋云龙,刘潍坊,张洪飞.
城市轨道交通明挖车站监测点布设的要点分析[J]
.建筑技术开发,2021,48(22):124-125.
6
徐敏,何亮.
基于大数据分析法的隧道变形预测[J]
.现代矿业,2023,39(6):218-220.
被引量:1
7
杨玉好,杨斌,胡军,董文宇,金实.
基于1DCNN-LSTM尾矿坝浸润线预测[J]
.有色金属工程,2024,14(7):138-146.
1
胡珂,熊春宝.
建筑工程沉降监测若干问题的探讨[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7,30(2):119-121.
被引量:10
2
何雪锋.
福建某矿山尾矿坝稳定性分析评价[J]
.江西建材,2014(16):217-218.
3
熊健.
关于建筑工程沉降监测的探讨[J]
.建筑界,2013(17):130-131.
4
张琪,黄梅,刘艳秋.
论建筑工程沉降监测[J]
.现代商贸工业,2008,20(3):299-300.
5
陈岩,孙文涛.
浅谈深基坑工程监测技术[J]
.四川建材,2013,39(2):101-102.
被引量:1
6
周洋洋,费维水,刘文连,张国海,高楠.
地震作用下者拉母箐尾矿坝稳定性分析[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10(11):2595-2600.
被引量:4
7
王良,杨东洋,闫睿京.
普洱大平掌尾矿坝变形分析与处理方案[J]
.云南地质,2013,32(1):92-94.
8
郁万祥.
高层建筑物基坑监测方法探讨[J]
.地矿测绘,2016,32(3):23-25.
被引量:1
9
刘大伟.
基坑施工中周边环境监测周期探讨[J]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5(12):147-148.
10
程光冉,赵英,李鹏程,谢立科.
基于TM30的坝体外部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37(3):221-224.
被引量:1
现代矿业
2013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