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民族电影景观符号的表征作用及其建构轨迹——以“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例 被引量:13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少数民族电影镜像在电影叙事、主题表达的过程中,凸显唯少数民族地区所独有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赋予银幕多元文化繁荣的魅力。"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所呈现的异域景观符号在为实体景观增加新意象的同时,也为电影营造意味情境,助推情节叙事,并为民族形象提供身份确认场景。由此,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生活中的实体景观,在民族电影中,这些景观符号经电影光影技术刻画出由物态符号到艺术符号再到文化象征符号的建构轨迹。在市场化、国际化大背景下,理应重视视觉消费中景观符号的民族文化表达,令其在给予观众视觉美感享受的同时,传递影片内涵,弘扬民族传统。
作者 朱晓彧 冯美
出处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3年第5期118-123,共6页 Ethnic Art Studies
基金 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西安市文化景观的影像传播"(项目编号:12X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二级参考文献3

  • 1杨知勇 刘绮.阿诗玛[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 2卢义 黄建明.石林文化景观[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0..
  • 3杨多立.纳西古镇四方街[J].山茶:中国文化人类学,1995,(1).

共引文献8

同被引文献70

引证文献13

二级引证文献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