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空间的生产到空间的表征——“十七年”电影中的双城叙事(1949—1966)

The Cre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Space in Movies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十七年"电影既表征了新中国1949—1966年对空间的生产,也表征了空间之间的关系和空间的意识形态性。在城市空间中,哪种城市空间是合法的,哪种是不合法的;而随着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城市空间又被置于和农村/边远地区的空间相对立的结构中,在这一结构中,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位置要高于城市;而边远地区更是一个被生产出来的新的空间。在电影对这些空间的表征中,我们可以管窥国家意识形态再生产运行的秘密。
作者 史静
出处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57-61,共5页 Contemporary Cinema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 1苏贾.《后现代地理学》,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21,100页.
  • 2陈思和.《子夜》:浪漫·海派·左翼[J].上海文学,2004(1):78-88. 被引量:17
  • 3[德]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王才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 4[美]罗伯特·考克尔 郭青春译.《电影的形式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页.
  • 5Lefebvre. Henri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 Blackwell, 1991, p129.
  • 6唐小兵《<千万不要忘记>的历史意义-关于日常生活的焦虑及其现代性》,《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8页.
  • 7[美]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张瑛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15页.

共引文献3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