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美国清教主义文学中的“荒原”及其生态伦理价值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荒原"意象在美国文学中经常出现,是美国文学的母题之一。而清教主义是美国文化的主要源头,对美国文化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在清教主义的影响下,美国人具有理想主义和乐观情绪。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最主要是人本主义取向的,或者说是以人类为主的人类物种中心主义,人类是伦理学中最重要也是唯一的主体。美国人在理想主义与乐观情绪的驱动下,作为上帝的选民们从人类中心主义的原则出发,把荒原视为征服的对象,人们心中的那片理想之地荒原遭到了破坏,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精神荒原,他们开始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充满了世纪末的绝望情绪。人们开始将关注点投向生态领域,强调伦理学不仅要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而且要研究人对生物、生态的行为规范。生态伦理学比传统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学更进一步,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研究内容,争取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而美国清教主义文学中对荒原自然的描写其实是人类对文明世界的厌倦,体现了明显的环境意识和生态责任感,荒原自然不再处于人的附属地位,而是和人一样具有道德地位,对人类具有教化作用。
作者 万君
机构地区 江西师范大学
出处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3年第11期55-57,共3页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基金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不可靠叙述及其对伦理批评的影响研究"(12WX32)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1年招标项目"叙事伦理的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1

二级参考文献25

  • 1刘成纪.西方现代荒原精神流变观[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7(6):43-47. 被引量:3
  • 2纳什(杨通进译).大自然的权利[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 3辞海编委会.辞海[R].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 4[2]圣经[M],南京: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2001:5.
  • 5[3]Frye,Northrop.The A rchetype of Literature[A].The twentieth 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M].Ed,DavidLodge.UK:Longman,1957.P422.
  • 6[4][英]托马斯·哈代.还乡[M].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5-7.
  • 7[1]Cuddon,J.A.A.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M].Great Britain:W&J Mackay Linmited,Chatharn,1979.P322.
  • 8霍桑著,侍桁译:《红字》,安微文艺出版社,1991年.
  • 9DanielJ.Boorstin,TheAmericans:theColonialExperience(NewYork:RandomHouse,Inc.,1958),p.1.
  • 10DaleVanEvery,ForthtotheWilderness:TheFirstAmericanFrontier(NewYork:WilliamMorrowandCompany,1961),pp.43-44.

共引文献16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