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一种新概念药物:中药血清靶成分设想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将中药血清靶成分创制成新概念药物的设想。该设想继承了中药方剂疗效等中医药理论,并直接涉及了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的关键问题。新概念药物的多元性成分与其相应药效一致。
作者
黄熙
任平
机构地区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药临床药理研究室
出处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6期496-497,共2页
Journal of First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9870932
39670865
39570870
39100139)
关键词
中药
方剂
新药
血清
靶成分
分类号
R285.5 [医药卫生—中药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8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241
同被引文献
110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73
参考文献
7
1
黄熙,夏天,任平,马援,文爱东,蒋永培,宋岭,臧益民,牛国保,王跃民.
川芎伍用丹参煎剂对川芎嗪药物动力学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5):288-291.
被引量:69
2
黄熙,蒋永培,臧益民,牛国保.
方剂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1995,26(10):546-549.
被引量:21
3
潘思源.
试论中药药理学的基础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3,9(5):40-41.
被引量:14
4
黄熙,任平.
防治高血压病及冠心病的难点与突破口──方剂的治疗药物监测[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9):515-518.
被引量:23
5
黄熙,任平,张莉,吴少华,陈建宗.
HPLC直接测定血清阿魏酸──方剂血样预处理新方法(Ⅰ)[J]
.中草药,1999,30(3):175-179.
被引量:38
6
黄熙,陈可冀.
“证治药动学”新假说的理论与实践[J]
.中医杂志,1997,38(12):745-747.
被引量:58
7
黄熙.
方剂体内/血清成分谱与靶成分概念的提出及意义[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9,20(4):277-279.
被引量:101
二级参考文献
68
1
李锐.
中医方药的药动学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1,7(1):35-40.
被引量:14
2
张明,侯世祥,廖工铁.
复方中药制剂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Ⅱ)——研究成果、意义,方法评价与展望[J]
.华西药学杂志,1993,8(1):38-41.
被引量:7
3
张新昌.
川芎单煎液、川芎丹参共煎液和补阳还五汤在大鼠体内川芎嗪的血药浓度比较[J]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6,12(5):37-38.
被引量:5
4
吴坚东.
板蓝根注射液在家兔体内药代动力学的评价[J]
.中成药,1993,15(3):5-6.
被引量:8
5
黄熙,任平,文爱东,夏天,臧益民,宋岭,牛国保,王跃民,蒋永培.
脾虚大鼠的川芎嗪药物动力学特征与血液流变学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3):159-161.
被引量:43
6
黄熙,文爱东,臧益民,牛国保.
方剂化学成分代谢动力学研究能否进行?[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5):308-309.
被引量:7
7
蔡伟,董善年,楼雅卿.
正常人口服磷酸川芎嗪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
.药学学报,1989,24(12):881-886.
被引量:43
8
黄熙,蒋永培,臧益民,牛国保.
方剂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1995,26(10):546-549.
被引量:21
9
张文宏,查良伦.
血瘀证动物模型制作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3):184-186.
被引量:12
10
冯泳,邱德文.
方剂学研究的前景、思路与方法[J]
.中国医药学报,1996,11(4):40-42.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241
1
殷文光,李曼玲,刘淑芝.
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12):60-64.
被引量:8
2
蒋学华,马国.
中药药动学的研究进展[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S1):80-90.
被引量:3
3
夏厚林,黄立华,曾南,董小萍,王建.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析义[J]
.中药与临床,2011,2(1):36-38.
被引量:3
4
冯彬彬,张建海,徐晓玉,祝慧凤,陈红.
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进展[J]
.中草药,2009,40(S1):77-79.
被引量:8
5
景怡,任远,景荣琴.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理论假说与方法[J]
.中国医药指南,2008,6(23):284-287.
6
罗国安,王义明.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和药效相关性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1999,4(1):11-15.
被引量:50
7
蒋永培,文爱东,黄熙,臧益民,张雷华.
harmacokinetics of Tetramethylpyrazine Phosphate inHealthy and Blood Stasis Dogs in vivo[J]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1996,2(2):132-134.
8
厉将斌,张壮,李曰庆,闫彦芳,王硕仁,赵树森,那彦群,郭应禄.
中药新药前列栓给药途径选择的药动学依据[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4):557-564.
被引量:7
9
宋金春,曾俊芬,何宏宇,杨鹤.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家兔血清中阿魏酸和川芎嗪浓度[J]
.中国药房,2004,15(8):467-469.
被引量:5
10
张红敏,谢春光,陈世伟.
含药血清体外药理试验的评价[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8):741-745.
被引量:30
同被引文献
110
1
富杭育,贺玉琢,周爱香,姜友平,郭淑英,沈鹏.
以解热的药效法初探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的药物动力学[J]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1):1-4.
被引量:52
2
富杭育,贺玉琢,周爱香,郭淑英,沈鸿.
以发汗的药效法再探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的药物动力学[J]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5):1-5.
被引量:43
3
李锐.
中医方药的药动学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1,7(1):35-40.
被引量:14
4
张德付.
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在肿瘤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
.中医研究,2004,17(5):13-14.
被引量:2
5
伍小波.
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在中药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J]
.现代中医药,2004,24(6):51-54.
被引量:9
6
任平,黄熙,张莉,王郦丽.
方剂配伍的临床药动学研究Ⅰ:川芎与川芎芍药汤的比较[J]
.中草药,2000,31(12):915-917.
被引量:14
7
卢贺起,张智,魏雅川,闪增郁,张万龙,牟稷征.
以药效法测定四物汤药动学参数的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11(1):11-13.
被引量:36
8
黄熙,臧益民,夏天,任平.
试论“证治药动学”新假说”[J]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4,10(6):43-44.
被引量:63
9
赵洪武,沈子龙,周斌,林新华,叶明波.
如意金黄散黑膏药透皮吸收示踪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1993,18(4):219-223.
被引量:29
10
刘士廉,郑德先.
细胞凋亡及其基因调控[J]
.基础医学与临床,1994,14(3):1-4.
被引量:16
引证文献
4
1
蒋学华,马国.
中药药动学的研究进展[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S1):80-90.
被引量:3
2
徐风,杨东辉,尚明英,王璇,蔡少青.
中药药效物质的“显效形式”、“叠加作用”和“毒性分散效应”——由中药体内代谢研究引发的思考[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4):688-703.
被引量:65
3
杨玉兴,黄熙.
冠心病心肌细胞凋亡及中药对其影响[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2):56-58.
被引量:1
4
葛跃伟,王淑美,张陆勇.
无标记小分子探针技术与中药靶点发现[J]
.中国中药杂志,2019,44(19):4152-4157.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73
1
郭雨轩,张淑涵,王安琪,朱晓新,李玉洁,陈颖,杨庆,王娅杰,李琦,蔡维艳,陈利娜,孙奕,翁小刚.
基于UPLC-Q-TOF-MS/MS和网络药理学探讨戊己丸药效物质基础及疾病治疗潜能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22,47(24):6720-6729.
被引量:5
2
董亚倩,杨娜,李晓凯,陈思宇,周文杰,杨珅珅,李遇伯.
口服难吸收中药有效成分起效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2020,51(3):769-779.
被引量:6
3
林朝展,李宝晶,韩立炜.
从近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浅谈中药质量评价研究现状[J]
.中草药,2020,51(2):281-286.
被引量:12
4
王敏智,王兴,王萍.
色谱技术在中药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1):2971-2973.
被引量:3
5
张劲,陈卫东,吴勇,陈延杰,雷妮.
药物动力学与代谢组学对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促进作用[J]
.安徽医药,2011,15(1):7-10.
被引量:1
6
丁晓蓉,查青林,吕爱平.
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类风湿性关节炎与冠心病异病同证的科学基础[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1):52-58.
被引量:1
7
毕肖林,马世堂,狄留庆,陈志鹏,刘陶世.
中药药效物质筛选与辨识的研究思路及进展[J]
.中草药,2018,49(22):5229-5234.
被引量:34
8
胡本祥,杨冰月,杜疏炀,李静,赵停,赵振宇.
基于“能量医学”理论探讨中药的治病物质基础[J]
.中药材,2018,41(3):505-508.
被引量:2
9
徐男,王亮,时海燕,李晓宇,张成博,孙蓉.
基于整合药理学平台探究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高血压的分子机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25(2):109-117.
被引量:52
10
翁小刚,李玉洁,陈颖,杨庆,王娅杰,李琦,蔡维艳,朱晓新.
倡议树立方剂“主效应”研究的新思路——对中药复方作用机制与配伍机制研究的新思考[J]
.中国中药杂志,2018,43(18):3782-3786.
被引量:16
1
黄熙.
方剂体内/血清成分谱与靶成分概念的提出及意义[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9,20(4):277-279.
被引量:101
2
白海生.
论方剂药效与剂量的关系[J]
.中医杂志,2000,41(3):133-135.
被引量:15
3
张立春,张红.
《傅青主女科》调经篇中补肾思想浅析[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2):124-124.
被引量:2
4
年莉.
论方剂学实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19(4):40-41.
5
李永谦.
养生的节律性与多元性[J]
.养生月刊,2006,27(7):580-585.
6
常诚.
浅析方剂剂型与方剂药效[J]
.中医药学报,1997,25(3):36-36.
被引量:3
7
管家骝.
谈谈茶叶抗癌的多元性[J]
.贵州茶叶,1999,27(3):11-11.
8
任平,黄熙.
治法药理学突破口:研究方剂体内成分谱、靶成分及其治疗药物监测[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2):4-6.
被引量:6
9
卢军利,赵静文,陈沛林,闫世林,李翠莲,邢兰访,芦桂云,韩玉辉.
保元汤对冠心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J]
.河北中医,2013,35(12):1801-1802.
被引量:7
10
耿亚,马永明.
超微粉碎对中药方剂药效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9):101-102.
被引量:4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0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