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微生物菌群(EM)制剂中的酵母菌的分析
被引量:8
出处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04-305,共2页
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共引文献94
-
1周莉华,李维炯,倪永珍.长期施用EM生物有机肥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z1):221-224. 被引量:56
-
2李维炯,倪永珍,黄宏坤,王旭明,张保忠,牛新胜.微生态制剂在生态畜牧业中应用效果[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8(z1):85-92. 被引量:68
-
3林彰文,欧阳西荣.玉米种子萌发前预处理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02,16(S1):245-250. 被引量:12
-
4王铮敏,周斌.有效微生物群对水仙花生长的影响[J].三明学院学报,2003,21(2):51-56. 被引量:1
-
5王平,吴晓芙,李科林,胡曰利.有效微生物群(EM)抑藻效应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4,17(3):34-38. 被引量:18
-
6严平,廖银章,李旭东.EM有效微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与发展[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4,35(4):1-4. 被引量:26
-
7刘亚丽,张羽,杨远彪,杨立学,沈海龙,范少辉.有效微生物群在核桃楸育苗上的应用效果[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32(5):21-22. 被引量:7
-
8朱丽芳,陈静.EM技术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4,16(4):17-20. 被引量:5
-
9单奇华,俞元春,傅利剑,黄为一.除臭酵母的筛选及其除臭机理[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4):101-104. 被引量:13
-
10纪旺盛,陈清西,魏晓琼.EM对“福眼”龙眼果实发育的效应[J].中国南方果树,2006,35(1):36-37.
同被引文献104
-
1王志刚,程苏云,童哲,丛黎明.茯砖茶中散囊菌的产毒性研究——Ⅰ.散囊菌培养液的毒性[J].茶叶科学,1992,12(1):65-70. 被引量:17
-
2王增盛,施兆鹏,刘仲华,黄建安,温琼英,朱尚同.论黑茶品质及风味形成机理[J].茶叶科学,1991,11(S1):1-9. 被引量:50
-
3温琼英,刘素纯.黑茶渥堆(堆积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的变化[J].茶叶科学,1991,11(S1):10-16. 被引量:67
-
4刘仲华,黄建安,施兆鹏.黑茶初制中主要酶类的变化[J].茶叶科学,1991,11(S1):17-22. 被引量:50
-
5王增盛,张莹,童小麟,刘仲华.黑茶初制中茶多酚和碳水化合物的变化[J].茶叶科学,1991,11(S1):23-28. 被引量:31
-
6王增盛,谭湖伟,施玲.黑茶初制中主要含氮化合物的变化[J].茶叶科学,1991,11(S1):29-33. 被引量:31
-
7王华夫,李名君,施兆鹏,王增盛,刘仲华.黑毛茶香气组分的研究[J].茶叶科学,1991,11(S1):42-47. 被引量:21
-
8王增盛,施兆鹏,刘仲华,黄建安,温琼英,周兴长,朱尚同.论茯砖茶品质风味形成机理[J].茶叶科学,1991,11(S1):49-55. 被引量:50
-
9温琼英,刘素纯.茯砖茶发花中优势菌的演变规律[J].茶叶科学,1991,11(S1):56-62. 被引量:57
-
10王增盛,谭湖伟,张莹,施玲.茯砖茶制造中主要含氮、含碳化合物的变化[J].茶叶科学,1991,11(S1):69-75. 被引量:31
引证文献8
-
1黄双凤,方寒寒,朱旗.微生物与黑毛茶品质形成关系的研究现状[J].福建茶叶,2009,32(2):10-11. 被引量:3
-
2赵龙飞,徐亚军,周红杰.微生物固态发酵提高普洱茶品质风味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4):155-156. 被引量:30
-
3金冬双,龚淑英.黑茶的微生物作用研究进展[J].茶叶,2007,33(4):203-207. 被引量:25
-
4朱宏涛,杨崇仁,李元,张颖君.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研究进展[J].云南植物研究,2008,30(6):718-724. 被引量:16
-
5陈应娟,齐桂年.康砖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进展[J].福建茶叶,2010,33(5):8-12. 被引量:2
-
6曹冠华,王文光,孔楠,贺森.普洱茶中主要微生物与品质的关系及发酵方法优化的探讨[J].茶叶科学技术,2011(4):1-5. 被引量:10
-
7李雪玲,陈华红,张金丽,王波,周红杰.酵母菌菌株对普洱茶主要功能成分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7,38(21):167-172. 被引量:5
-
8钱祖良,章昌江.ADSL、FTTB+VDSL/LAN3种接入方式的比较[J].电信技术,2002(10):61-62.
二级引证文献86
-
1彭翠珍,刘川,李晚谊.云南普洱茶人工接种发酵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S1):351-355. 被引量:14
-
2胥伟,齐桂年,陈应娟,齐兰兰.茶叶微生物研究进展及展望[J].福建茶叶,2009,32(2):6-9. 被引量:3
-
3朱广鑫,周红杰,赵明.普洱茶发酵技术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5):76-81. 被引量:13
-
4赵龙飞,徐亚军,周红杰.黑曲霉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生长特性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28(10):1-3. 被引量:17
-
5金冬双,龚淑英.黑茶的微生物作用研究进展[J].茶叶,2007,33(4):203-207. 被引量:25
-
6赵龙飞,徐亚军,周红杰.黑曲霉与普洱茶品质形成关系的探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29(5):159-162. 被引量:10
-
7段仁周,张久谦.影响茶叶安全性的主要因素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7):60-62. 被引量:11
-
8陈凌文.发展茶叶生物经济研究[J].福建茶叶,2008,31(3):16-18.
-
9付润华,齐桂年.四川康砖茶的微生物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8,36(5):231-234. 被引量:16
-
10董坤,熊辛宇,蓝增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类群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1):164-165. 被引量:15
-
1郝晴,王尊生.有效微生物菌群——EM的开发与应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0(4):51-54.
-
2张平.饲喂EM菌制剂对野猪增重影响试验[J].科学种养,2009(12):42-42. 被引量:2
-
3张葳葳,王玺,于明艳.EM包衣对玉米苗期防治丝黑穗病效果研究[J].玉米科学,2009,17(3):83-86. 被引量:13
-
4陈茂春.施用微生物肥料注意事项[J].新农业,2011(7):38-38.
-
5彭国雄,张永军,杨星勇,王中康,裴炎.球孢白僵菌不同世代菌株胞外蛋白酶与毒力的关系[J].中国生物防治,2000,16(2):61-64. 被引量:25
-
6赵骥民,刘振钦,辛树权,李福森.有机生态菌处理固体垃圾的方法与机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2(6):83-86. 被引量:2
-
7马月玲.Em──生物工程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J].天津农林科技,1998(3):42-43.
-
8杨腊英,郭立佳,刘磊,梁昌聪,王国芬,汪军,陈平亚,黄俊生.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SIX7基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6,32(3):100-107. 被引量:1
-
9杨腊英,郭立佳,汪军,刘磊,梁昌聪,王国芬,陈平亚,黄俊生.香蕉枯萎病菌SIX2基因序列及特异性分析[J].植物保护,2016,42(5):118-124. 被引量:4
-
10魏春芝,刘朝霞,武贵元,王志敏,沈法富,刘爱新.山东部分地区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类型及毒性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5,47(12):80-84.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