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蕲蛇不同有效部位提取物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抗炎作用,初步探讨其抗炎作用机制,并为分离纯化蕲蛇的有效成分打下基础。方法:采用Freund’s完全佐剂诱导法建立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蕲蛇部位1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即A、B、C组),蕲蛇部位2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即D、E、F组),西药(美洛昔康)组,正常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药物,观察大鼠关节肿胀度、多发性关节炎指数(AI),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TNF-α、IL-17水平,光镜观察大鼠踝关节组织病理改变。结果:①模型组大鼠关节肿胀度、AI评分与正常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A、D、E组大鼠右后足关节肿胀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A、B、D、E组大鼠AI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P<0.05)。②模型组血清IL-1β、TNF-α、IL-17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P<0.05),A、D组大鼠血清IL-1β水平较模型组降低(P<0.05,P<0.01);A、B、D、E组大鼠血清TNF-α、IL-17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P<0.05),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③大鼠踝关节病理切片显示:和模型组相比,A、B、D、E组的滑膜细胞变性、增生,炎性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形成,软骨破坏等均较轻,但不及西药组。结论:蕲蛇两个有效部位通过下调血清IL-1β、TNF-α、IL-17水平,从而直接或间接阻抑由其介导的关节炎症,发挥抗炎效应。蕲蛇的两个有效部位提取物均有效,其中蕲蛇部位2作用略优于蕲蛇部位1。
出处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13年第6期611-613,共3页
Chines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基金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No.Y201120522
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中医内科
临床创新团队)科研基金项目No.2011R08042-03
2011R090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