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当代美国红学界右钗右黛之文化思辨
被引量:
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当代美国红学界的钗黛之争,不仅具有鲜明的接续性和对话性,且无人赞和"钗黛合一"的调和论,不但都是在大陆"右钗""右黛"的洪流中反弹琵琶脱颖而出,而且"拥西"与"右钗"、"拥中"与"右黛"是一种正比例关系。海外和海内对照来看,当今主流的"拥钗"、"弃黛"实质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终结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作者
张惠
机构地区
浸会大学中文系
出处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0-40,共11页
Chinese Culture Research
关键词
当代美国红学界
右钗
右黛
文化思辨
分类号
I207.411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1
参考文献
36
共引文献
17
同被引文献
52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2
参考文献
36
1
雍容:《这么早就拥钗了》,《文汇报》,2013年6月23日.
2
杨光汉.
红学之树长青——钗黛优劣之争的启示[J]
.红楼梦学刊,1986(2):103-114.
被引量:3
3
陈文新.
扬黛抑钗倾向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J]
.红楼梦学刊,1994(1):73-81.
被引量:2
4
刘炯.
钗黛之争叙评[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7(2):47-51.
被引量:4
5
李新灿.
乡原薛宝钗——兼评钗黛优劣论[J]
.中国文学研究,2003(4):52-56.
被引量:4
6
李庆霞.
20世纪上半叶“扬黛抑钗”审美倾向浅探——钗黛形象接受史研究之三[J]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4(6):57-61.
被引量:1
7
李庆霞.
清时对钗黛形象的阐释研究——钗黛形象接受史研究系列之一[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3):34-39.
被引量:4
8
杨立琼.
清代嘉庆年间《红楼梦》续书初步研究——兼论续书作者对钗黛二人的褒贬态度[J]
.固原师专学报,2006,27(2):22-27.
被引量:1
9
C. T. Hsia: "Love and Compassion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Criticism 5,1963, pp 261 -271.
10
C. T. Hsia: 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8, p. 269.
二级参考文献
31
1
杜福华.
试论《红楼梦》后四十回仍为曹雪芹所作[J]
.红楼梦学刊,1985(1):241-269.
被引量:7
2
赵文序.
“怀金悼玉”和“左钗右黛”[J]
.红楼梦学刊,1984(4):133-139.
被引量:2
3
杜景华.
黛钗性格与道德评估[J]
.红楼梦学刊,1992(4):153-179.
被引量:7
4
何力柱.
“现实的历史的人”的深刻显现——薛宝钗心理探美[J]
.红楼梦学刊,1988(2):77-90.
被引量:2
5
王政.
清嘉庆年间的《红楼梦》审美批评[J]
.红楼梦学刊,1987(3):244-280.
被引量:1
6
俞晓红.
任是无情也动人——试探曹雪芹笔下薛宝钗情感世界的发展[J]
.红楼梦学刊,1983(4):122-137.
被引量:4
7
顾绍炯.
悲剧中的正剧——论薛宝钗的忧患意识[J]
.贵州社会科学,1995(1):95-99.
被引量:2
8
傅天.
咏红诗略谈[J]
.红楼梦学刊,1995(3):117-137.
被引量:4
9
薛瑞生.
冰雪招来露砌魂——论薛宝钗[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9(4):79-89.
被引量:2
10
张晓楠.
殊路同归话钗黛[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39-43.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17
1
于雷.
红楼少女的青春咏叹调[J]
.红楼梦学刊,1989(1):113-132.
2
辛欣.
“钗黛合一”评议[J]
.红楼梦学刊,2006(3):321-345.
被引量:8
3
林亚斐.
《红楼梦》中的“中性”意义编码解读[J]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2):55-58.
被引量:1
4
姚春海.
试论《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J]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4):77-79.
被引量:3
5
郭士礼,石中琪.
唐德刚《红楼梦》研究述论[J]
.红楼梦学刊,2010(3):221-236.
被引量:5
6
詹秀华.
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7):67-69.
被引量:7
7
王力坚.
清代才媛红楼人物题咏论析[J]
.长江学术,2012(1):35-43.
被引量:1
8
张惠.
夏志清红学研究刍议[J]
.红楼梦学刊,2014(2):65-83.
被引量:6
9
周悟拿.
钗黛实为同根生——从原型批评理论看“钗黛一体”[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3):94-98.
被引量:2
10
曾祥龙.
圣之时者的仁德与智慧——“时宝钗”的含义分析[J]
.红楼梦学刊,2016(6):95-109.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52
1
欧阳健.
曦钟《如何看待程甲本〈红楼梦〉中的窜行脱文现象》评析[J]
.红楼梦学刊,1998(3):259-273.
被引量:2
2
石尚文.
梅节论《红楼梦》的版本系统[J]
.红楼梦学刊,1983(4):90-94.
被引量:2
3
曦钟.
如何看待程甲本《红楼梦》中的窜行脱文现象?——“程前脂后”说再献疑[J]
.红楼梦学刊,1997(4):207-211.
被引量:4
4
杜正堂.
《红楼梦》:《易》象与原型[J]
.红楼梦学刊,1994(1):47-60.
被引量:2
5
马瑞芳.
假如当代大学生从红楼人物中选伴侣[J]
.杂文选刊(下半月),2008,0(12):27-27.
被引量:2
6
葛晓音.
屈赋比兴的性质及其作用的转化——兼论“雅”与“骚”的关系[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1):29-40.
被引量:7
7
董晔.
二十世纪林黛玉研究综述[J]
.明清小说研究,2003(4):169-181.
被引量:8
8
刘勇强.
当代体验与历史观照的龃龉和融汇——漫谈古代小说的解读与欣赏[J]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2(1):108-109.
被引量:4
9
梅节.
曹雪芹、脂砚斋关系探微[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4):40-48.
被引量:8
10
宋子俊.
《红楼梦》中的哲学意蕴及曹雪芹思想的价值取向[J]
.红楼梦学刊,2006(2):246-263.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5
1
张惠.
夏志清红学研究刍议[J]
.红楼梦学刊,2014(2):65-83.
被引量:6
2
陈传坤.
《红楼梦》版本“二元论”诠考——以第五回“悲金悼玉”与第二十二回宝黛钗谜诗为中心[J]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4,23(2):10-21.
3
陈超.
《红楼梦》钗黛二美的象喻符号探微——兼论闺阁中女性诗化的自我表达[J]
.社会科学论坛,2018,0(3):135-157.
被引量:2
4
武迪.
论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华人学者的红学研究[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8(3):48-57.
被引量:2
5
陈传坤.
《红楼梦》版本“二元论”诠考——以第五回“悲金悼玉”与第二十二回宝黛钗谜诗为中心[J]
.文学与文化,2014(3):4-13.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12
1
郭丹曦.
《红楼梦》后四十回研究述论[J]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2019,0(1):212-233.
2
陈传坤.
《红楼梦》版本“二元论”诠考——以第五回“悲金悼玉”与第二十二回宝黛钗谜诗为中心[J]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4,23(2):10-21.
3
李虹.
2014年《红楼梦》研究报刊类述评[J]
.红楼梦学刊,2015(1):23-50.
被引量:1
4
郝岚.
世界文学中的《红楼梦》--基于三部英文世界文学选集的考察[J]
.人文杂志,2016(5):74-79.
5
陈超.
在场·聚焦·观照:论《红楼梦》“边缘”女性形象的叙事功能[J]
.红楼梦学刊,2018(4):125-157.
被引量:9
6
张谊.
《红楼梦》女性命名的名物关系研究[J]
.神州,2019,0(3):41-41.
7
王慧.
2018年度中国红学发展研究报告之二——以《红楼梦》改编及翻译传播等为中心[J]
.红楼梦学刊,2019(3):168-200.
被引量:4
8
陈传坤.
雪芹原笔费思量——从甲戌本《石头记》“秋流到冬尽”说起[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5):83-94.
9
张惠.
《红楼梦》在北美的传播与接受[J]
.红楼梦学刊,2022(6):41-56.
10
张丹丹.
20世纪法美华人学者群体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以《红楼梦》为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2,45(5):112-118.
1
彭晖.
关于“隐性抑李”的文化思辨[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99,23(3):45-49.
2
曹国荣.
王维诗歌的文化思辨[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4):19-22.
被引量:4
3
孙香我.
“八部书外皆狗屁”[J]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2014(1):50-50.
4
高兴.
山水环城与桃源走笔——老舍1941年的云南之行及其文化意义[J]
.池州学院学报,2016,30(1):14-18.
5
陈仕持.
《都江堰》:余秋雨的睿智、文采和走调[J]
.嘉应大学学报,2003,21(5):77-79.
被引量:1
6
牧马.
牧马的诗[J]
.北方作家,2009,0(5):59-59.
7
沈新林.
试论《红楼梦》中的“兼美”形象[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2):130-135.
被引量:2
8
倪匡.
只骗聪明人[J]
.意林,2013,0(22):57-57.
9
涂小丽.
脂批中的“幻笔”是理解“钗黛合一”的关键所在[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4):16-19.
10
赖振寅.
“钗黛合一”美学阐释(之四)[J]
.红楼梦学刊,2007(5):307-325.
被引量:1
中国文化研究
2013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