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据文献记载,中国早在西周初期就开始在厅堂之内使用“屏风”,当时称其为“邸”“扆”(亦写作“依”,即设在户牖之间),尚无“屏风”一词。此时的屏风以木为框,其问裱以绛帛,勾画斧钺等纹样,置于王座之后。当权者在其前侧面南而坐,接受臣下觐见。由于奴隶社会有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家具在周朝时是体现奴隶宗法制度的一种礼器,有着相当严格的等级和地位规定,不可有丝毫僭越。而作为室内家具重要组成部分的屏风更是如此,它立于王位之后,成为统治者等级、地位、权力的政治象征。一直到春秋战国奴隶制瓦解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带来了政治和思想的解放,屏风才由等级权力的象征走向实用,在这以后屏风的使用逐渐增加,形制也有所发展。
出处
《荣宝斋》
2013年第11期118-125,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