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残疾人权利公约》与中国的残疾模式转换 被引量:26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关于什么是残疾以及如何对待残疾人,到目前为止有若干个模式。近四十多年来,残疾的"社会模式"已经超越了残疾的"医学模式""慈善模式""经济模式"等而发展成为残疾的经典模式。但与此同时,它的缺陷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一模式的推论太过于狭窄地甚至是排他性地强调社会障碍、尤其是物质障碍对残疾的影响,以至于不符合这一模式的残疾人的利益无法得到表达。对残疾的思考应当超越任何单一的标准和模式,多角度、多模式的思考才是可取的。《残疾人权利公约》提出的残疾人权利保障的"人权模式"肯定了残疾模式的转换,确立了残疾人的人权主体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目前的法律和实践仍然在沿用残疾的"医学模式",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已经对中国的残疾模式提出了批评。作为《残疾人权利公约》的缔约国,中国应当尽快采取有力措施,在法律和实践中采纳《残疾人权利公约》的"人权模式",切实实施《残疾人权利公约》,从而提高中国残疾人的人权保障水平。
作者 曲相霏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4-69,共6页 Study & Explora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二级参考文献30

共引文献27

同被引文献274

引证文献26

二级引证文献12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