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襄阳山水及文化对孟浩然隐逸的影响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孟浩然之隐逸除了受到个人际遇以及时代影响之外,与其家乡襄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襄阳的自然风光、隐逸传统、民风民俗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孟浩然的诗歌创作。本文将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孟浩然的诗歌进行阐述与分析。
作者
景遐东
肖清心
机构地区
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
出处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4,共4页
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关键词
孟浩然
襄阳
隐逸
文化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
22
共引文献
37
同被引文献
19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2
1
佟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
欧阳意.舆地广记[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3
襄阳县志[z].同治十年编,民国十九年宝汇堂重印.
4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Z].北京:中华书局,1983.
5
徐明阳.
儒道兼融的襄阳隐士与“三顾茅庐”[J]
.理论月刊,2009(10):130-132.
被引量:1
6
闻一多.唐诗杂论.孟浩然[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
马良怀,徐华.玄学与长江文化[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8
丹纳.艺术哲学[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9
《旧唐书·孟浩然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10
祝穆.《方舆胜览》,施和金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3页.
二级参考文献
6
1
刘玉堂,陈绍辉.刘表与汉末荆州学术文化[J]江汉论坛,2001(04).
2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3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中华书局,1983.
4
唐春生.
刘表时期避难荆州的北方名士[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2):23-26.
被引量:4
5
韩樱.
孟浩然诗“韵高而才短”辨[J]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25(1):98-99.
被引量:1
6
王辉斌.
孟浩然入蜀新考[J]
.襄樊学院学报,1999,20(1):76-80.
被引量:7
共引文献
37
1
李莉.
陶渊明隐逸诗与王孟隐逸诗之比较[J]
.时代文学,2008(7):42-43.
2
宁松夫,陈全明.
孟浩然“两事迹”真伪略论[J]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51-54.
3
宁松夫.
论孟浩然隐逸思想的成因[J]
.襄樊学院学报,2004,25(4):78-82.
被引量:5
4
张学忠,殷海卫.
韩昌黎“陈言务去”及成因之管窥[J]
.求索,2005(9):140-142.
被引量:1
5
陈志平.
“箭锋”之喻与黄庭坚的诗学[J]
.广东社会科学,2006(2):148-153.
被引量:2
6
程芳.
谈孟浩然隐逸不仕的内在原因[J]
.枣庄学院学报,2007,24(1):19-21.
被引量:1
7
钱克金,李取勉.
从珍稀动物渐次灭绝看长三角地区环境的演变——以虎、麋鹿、鹤为例[J]
.社会科学战线,2008(8):123-128.
被引量:1
8
黄鸣奋.
数字化语境中的我国古典文论[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8(5):12-18.
被引量:2
9
钟振振.
《全宋词》朱翌小传辑补[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8(2):99-103.
被引量:2
10
钟振振.
《全宋词》康与之小传补正[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9(3):104-112.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9
1
何日鹏,郑利娟.
试论李白的归隐以及与王维、孟浩然归隐之比较[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5):245-245.
被引量:2
2
陈新剑.
孟浩然卒于“冶城”辨——与袁行霈先生商榷[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3):8-9.
被引量:2
3
时花兰.
论儒、释、道三教在孟浩然思想中的圆融统一[J]
.柳州师专学报,2008,23(1):30-32.
被引量:2
4
徐保成.
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比较论[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30(3):54-56.
被引量:4
5
童清华.
从孟浩然诗歌中的色彩词论孟诗的清淡风格[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8(9):30-30.
被引量:4
6
杨胜宽.
关于苏轼对孟浩然诗歌的评价问题——析“韵高而才短”的长期误读[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34-40.
被引量:3
7
钱志熙.
唐人论孟诗诠论[J]
.阅江学刊,2012,4(1):92-98.
被引量:4
8
邝健行.
从李白《赠孟浩然》看李白对孟浩然的认识[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0(1):1-5.
被引量:3
9
张震英.
2011年孟浩然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0(1):32-35.
被引量:2
10
石在中.
论孟浩然的诗歌美学观及其文化品相[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3):68-71.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
1
白雪皎.
2007—2017年孟浩然研究述略[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8,39(7):15-20.
1
肖妮妮.
名山隐逸传统的形成——以唐代鹿门隐逸为中心[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06(11):89-91.
被引量:3
2
赵玲玲.
周作人与中国隐逸传统[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0(7):61-62.
3
陈燕妮.
论初唐诗人的生命意识[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65(6):88-92.
4
王婉婉.
王勃序文之探——兼论唐初骈文创作[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1):57-61.
5
王充闾.
两个李白[J]
.领导文萃,2002,0(3):127-131.
6
方明霞.
何良俊诗文中的“幽人”[J]
.北方文学(下),2012(11):18-19.
7
周薇.
汉代屈骚之辩四说探因[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2):234-239.
8
费振钟.
翩翩一只云中鹤[J]
.苏州杂志,2011(1):27-27.
9
太乙.
为什么都爱隐居终南山[J]
.中外文摘,2017,0(4):69-70.
10
王福栋,彭宏业.
重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33(3):45-47.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