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试论“住”及其语法化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语法化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着重对“住”的含义演变及其语法化过程进行梳理,考求其中的认知因素与内在机制。本文认为“住”经过重新分析,形成了自己词汇化和语法化路径,实现了由实到虚的转变,最终成为类词缀和准话语标记。
作者
郝锐
机构地区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教资料》
2013年第29期136-138,142,共4页
关键词
住
语法化
词汇化
认知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71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3306
同被引文献
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1
储泽祥,谢晓明.
汉语语法化研究中应重视的若干问题[J]
.世界汉语教学,2002,16(2):5-13.
被引量:117
2
彭泽润,李葆嘉.语言理论(第五版)[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332-333.
3
王灿龙.
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J]
.当代语言学,2005,7(3):225-236.
被引量:152
4
石毓智.
汉语发展史上的双音化趋势和动补结构的诞生──语音变化对语法发展的影响[J]
.语言研究,2002(1):1-14.
被引量:91
5
罗自群.
现代汉语方言表示持续意义的“住”[J]
.中国语文,2005(2):152-157.
被引量:7
6
董秀芳.
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
.世界汉语教学,2007,21(1):50-61.
被引量:410
7
吴福祥.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6(1):18-24.
被引量:357
8
吴福祥.
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J]
.语言科学,2005,4(2):20-32.
被引量:184
9
刘正光,刘润清.
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意义[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7(1):29-36.
被引量:110
10
沈家煊.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3(4):268-275.
被引量:2324
二级参考文献
171
1
沈家煊.
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J]
.中国语文,2002(5):387-399.
被引量:344
2
麦穗.
广西贵港方言的“住”[J]
.语言研究,2002,22(S1):273-277.
被引量:6
3
朱铭.
关联推理中的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研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5):96-98.
被引量:10
4
石毓智.
语法的规律与例外[J]
.语言科学,2003,2(3):13-22.
被引量:20
5
沈家煊.
句式和配价[J]
.中国语文,2000(4):291-297.
被引量:222
6
沈家煊.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
.当代语言学,1998(3):41-46.
被引量:502
7
江蓝生.
处所词的领格用法与结构助词“底”的由来[J]
.中国语文,1999(2):83-93.
被引量:67
8
储泽祥.
动词的空间适应性情况考察[J]
.中国语文,1998(4):253-261.
被引量:20
9
李讷,石毓智.
句子中心动词及其宾语之后谓词性成分的的变迁与量词语法化的动因[J]
.语言研究,1998(1):40-54.
被引量:33
10
王灿龙.
无标记被动句和动词的类[J]
.汉语学习,1998(5):15-19.
被引量:27
共引文献
3306
1
王炳.
第一人称代词换用的主观性[J]
.郑州师范教育,2024,13(1):70-74.
2
高玉娟,李宝贵,李慧.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语言接触研究的进展、主题与趋势[J]
.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2021(1):43-61.
被引量:2
3
林忠,秦豆.
当代儿童小说中人称代词的交互主观性——以《漂亮老师和坏小子》为例[J]
.语言历史论丛,2021(1):108-126.
4
武钦青,刘德贝.
“大不了”的容让义与反预期——兼论与“充其量”的区别[J]
.语言与翻译,2021(2):28-32.
被引量:2
5
王林哲.
“这/那家伙”的词汇化及话语标记功能[J]
.东方语言学,2021(1):87-102.
6
史文磊.
关于语法化及语法性的思考[J]
.东方语言学,2021(1):25-54.
7
真大成.
动词“物色”的来源和发展初探[J]
.东方语言学,2019(2):104-111.
被引量:1
8
朱军,卢芸蓉.
代动词“来”的互动性与“少来”/“又来了”的构式化[J]
.语言学论丛,2019(2):109-129.
被引量:8
9
王灿龙.
“起去”的语法化问题再思考[J]
.语言学论丛,2019(2):88-108.
被引量:1
10
梁凱.
否定构式“X什么Y”的功能表达及其特点[J]
.语文学刊,2021(1):43-46.
同被引文献
2
1
庞勇珍.
网络流行极性表达构式“一整个X住”的多维探析[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3,45(2):31-37.
被引量:1
2
邓笑春.
“一整个”在网络词中的句法功能[J]
.文学教育,2022(24):64-66.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
1
牟关早.
构式“一整个X住了”探究[J]
.汉字文化,2024(14):10-12.
1
陶文娟.
试论“经过”的语法化及其机制[J]
.文教资料,2011(33):29-30.
被引量:2
2
王磊.
浅析语法化的具身性[J]
.中国科技纵横,2010(6):131-131.
3
刘彩霞.
“时”的语法化研究述评[J]
.网友世界,2014,0(19):264-264.
4
王在花.
简析《“有的是”的语法化条件》中的研究方法[J]
.科技致富向导,2013(33):310-310.
5
黄勇.
论话语标记“好”[J]
.文教资料,2012(32):123-126.
被引量:1
6
肖容.
动词“回”语法化的认知分析[J]
.文教资料,2015(36):42-44.
7
王志英.
话语标记“拉倒吧”的形成和功能——兼谈“拉倒”的词汇化与语法化[J]
.励耘语言学刊,2016(1):31-42.
8
李勇娜.
“不如”差比句的语法化[J]
.文教资料,2011(36):102-104.
被引量:1
9
姚小鹏,姚双云.
“不妨”的演化历程与功能扩展[J]
.世界汉语教学,2009,23(4):487-494.
被引量:9
10
王一茗.
“加上”的共时语法化[J]
.文教资料,2017(2):27-28.
文教资料
2013年 第2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