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 4个方面阐述了《内经》对消渴病的认识。病因病机方面 ,《内经》认为消渴的发生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脏腑柔弱、气血衰少、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及咸味 ,二阳结 ,热蕴于内等有关。在分类及临床表现方面 ,《内经》不同的篇章中有“消瘅”、“消渴”、“肺消”、“鬲消”、“脾瘅”、“肾热病”、“漏风”、“风消”、“消中”、“食亦”等 10个名称。其临床表现则主要是 :身热、多汗、多饮、善饥、消渴、咽干、口干、善渴以及多尿、饮一溲二 ,脉微小等症候。在治疗及预后方面 ,《内经》提出了“治之以兰 ,除陈气” ,“治消瘅……则高梁之疾也”等治疗方法 ;提出了“脉实大者 ,病久可治 ,脉悬小坚者 ,病久不可治” ,“饮一溲二 ,死不治”等预后。从《内经》对消渴的认识得出 ,消渴不但有虚实之异 ,还有阴阳寒热之分 ,强调治疗应辨证施治 ,不徒有清泄解热 ,滋阴增液 ,且有芳香发散 ,散寒 ,补益气血 ,培补元气等多种方法。
出处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44-47,共4页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