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近十年来“儒墨关系”问题研究综述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自唐代韩愈提出"儒墨互用"的命题后,历代学者或扬儒抑墨,或扬墨抑儒,极少专门论述儒墨如何互补互用。近十年来,学术界在儒墨关系这一问题上的研究仍然主要集中在比较儒墨异同等方面上,而具体论述儒墨互补问题的专著和文章很少。儒墨互补问题特别是把其方法论意义运用在今天的学术与社会发展之中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作者
薛柏成
机构地区
吉林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出处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3年第6期15-19,共5页
Social Sciences in Heilongjiang
关键词
儒家
墨家
儒墨互补
分类号
B5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7
参考文献
21
共引文献
48
同被引文献
13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1
1
韩愈.韩昌黎文集·读墨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
赵馥洁.
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价值哲学[J]
.人文杂志,2010(1):40-47.
被引量:8
3
李贤中.
从“志”“功”关系看儒、墨两家的理想与实践[J]
.职大学报,2010(3):4-8.
被引量:1
4
闵仕君.
仁与兼:孔墨伦理思想比较[J]
.齐鲁学刊,2003(2):49-52.
被引量:3
5
李芳.
先秦儒墨道德伦理之异三点论[J]
.沧桑,2005,0(6):68-69.
被引量:1
6
刘金文.
儒墨教育思想的差异及其价值[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21(3):131-132.
被引量:1
7
周维山,刘金文.
儒墨教育思想差异:“乐学”与“强教”[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28(2):92-95.
被引量:2
8
唐超.
人文与技术:先秦儒墨尚贤思想比较[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6(4):35-38.
被引量:1
9
黄太勇,郭培培.
先秦儒墨夷夏观念比较[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3):55-57.
被引量:1
10
薛金东.
“儒墨互用”对韩愈思想影响之探微[J]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2):29-31.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57
1
张涅.
《墨子》实用主义思想倾向探析[J]
.齐鲁学刊,1999(2):31-37.
被引量:2
2
梁占先.
墨儒消长思考[J]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1999,21(4):53-59.
被引量:2
3
蒋凡,吴定泫.
韩柳集中市民意识的文学表现[J]
.中国文学研究,2001(3):24-31.
被引量:1
4
丁为祥,文光.
墨家科学理性的形成及其中绝[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11):98-103.
被引量:4
5
秦彦土.墨子考论[M].成都:巴蜀书社,2002:197.
6
《淮南予》.
7
刘述党,2001年.《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8
孙诒让.墨子间诂·公孟[M].北京:中华书局,2001.
9
毕沅.述墨子佚文[M]//孙诒让.墨子间诂·墨子后语.北京:中华书局,2001.
10
梅桐生.春秋公羊传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共引文献
48
1
曹恒民.
论墨家教育观及其借鉴意义[J]
.教育与职业,2009(6):182-184.
被引量:1
2
王灿.
孟子思想渊源综考[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5-70.
被引量:2
3
张新河,张九顺.
墨家巨子孟胜守阳城考——与郑杰文教授商榷[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25(3):18-24.
4
邹大海.
从《墨子》看先秦时期的几何知识[J]
.自然科学史研究,2010,29(3):293-312.
被引量:6
5
薛金东.
《墨子》人才标准及其现实意义[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4):351-353.
6
管世献.
从心理角度分析墨家衰亡的原因[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27(9):74-75.
7
甄春霞.
对墨子“兼相爱”与“交相利”的关系探析[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2):54-55.
8
成龙.
墨子对主体间互爱互利关系的建构及当代意义[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32-37.
9
薛柏成,马海峰.
近十年来儒墨对比问题研究综述[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9(2):35-39.
被引量:2
10
徐华.
《太平御览》所记“多言何益”三则略考[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2):87-90.
同被引文献
13
1
张云莲.
对儒墨两家义利观的再认识[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0):15-19.
被引量:3
2
唐少君.
墨子国家思想刍议[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6(4):97-103.
被引量:1
3
郭墨兰.
孔、墨义利观比较论[J]
.齐鲁学刊,1995(3):75-80.
被引量:3
4
秦明,闫巍.
论墨子思想中的“利”[J]
.理论月刊,2008(2):59-63.
被引量:5
5
邱竹,邹顺康.
墨子义利观之考辨[J]
.道德与文明,2010(4):82-86.
被引量:8
6
薛柏成,马海峰.
近十年来儒墨对比问题研究综述[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9(2):35-39.
被引量:2
7
刘国忠.
清华简《治邦之道》初探[J]
.文物,2018(9):41-45.
被引量:11
8
李均明.
清华简《邦家之政》的为政观[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168-172.
被引量:8
9
李守奎.
清华简《治政之道》的治政理念与文本的几个问题[J]
.文物,2019(9):44-49.
被引量:12
10
雷庆翼.
儒墨异同论[J]
.船山学刊,2000(3):53-58.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3
1
杨瑞峰.
孔、墨思想中的“义”[J]
.才智,2016,0(16):209-209.
2
刘子珍.
战国之世儒墨治道的对立与融合——以清华简《邦家之政》《治邦之道》为考察中心[J]
.殷都学刊,2023,44(2):67-73.
3
李春保.
论王桐龄儒墨政治思想比较研究[J]
.枣庄学院学报,2024,41(4):123-130.
1
张文勋.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儒道互补[J]
.中国文化研究,2008(3):39-52.
被引量:2
2
薛金东.
“儒墨互用”对韩愈思想影响之探微[J]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2):29-31.
被引量:1
3
刘炜.
马一浮“以玄史论诗”思想疏解[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3(7):122-126.
4
薛柏成,刘兴亮.
论毛泽东的墨学观[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0(6):28-32.
5
翟锐,王佥崇.
论新一轮“儒法互用”在伦理建构中的必要性[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2):93-94.
6
薛柏成.
论“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有机对接-以儒墨文化互补为例[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1):99-102.
被引量:2
7
李毓英.
北京市逻辑学会讨论“道义逻辑与思想道德和法制建设”问题[J]
.哲学研究,1997(2):53-53.
8
刘绪义.
墨子是先秦“新儒家”论——从墨子“非儒”看儒墨关系[J]
.云梦学刊,2010,31(2):32-37.
被引量:5
9
张永春.
经术与政论:康有为墨学观的经世取向[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34-38.
10
张伟伟.
先秦儒墨之辩及其启示[J]
.祖国(教育版),2013(8):45-46.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3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