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唯识学之第七识及自我或无我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自我问题是哲学上的根本问题,专门探讨第七识及自我或无我问题,同时对比不同文明的相关做法,最终表明:佛家破除世俗对自我的执著与执迷,倡导"无我"说,却如实地懂得了自我,并建立起了统一的自我观。
作者
陆沉
机构地区
四川大学哲学系
出处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5-101,共7页
Religious Studies
基金
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重大项目"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skqy201205)之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唯识学
第七识
自我
无我
末那识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69
参考文献
35
共引文献
28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5
1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或称《大乘大义章》),卷中,《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第45册第135页.
2
[唐]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8,《大正藏》,第8册第848页.
3
[印]龙树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31,《大正藏》,第25册第285页.
4
龙树造,[陈]真谛译:《十八空论》,《大正藏》,第31册第861页.
5
陆沉.
论原始及部派佛教的“六识”说[J]
.宗教学研究,2006(1):68-73.
被引量:2
6
陆沉.
论唯识学的第八识及其种子[J]
.宗教学研究,2007(1):79-86.
被引量:2
7
[印]护法等造,[唐]玄奘纂译:《成唯识论》,卷4,《大正藏》,第31册第19页.
8
《大正藏》第31册,第464页中.
9
陆沉.
自我揭秘: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与佛家对心的探求[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26-30.
被引量:4
10
梅光羲著:《相宗纲要正续合编》,上海佛学书局,第33页.
二级参考文献
169
1
陆沉.
论人的自由权利的根据[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0(4):69-76.
被引量:1
2
陆沉.
人类知识或学问的概要系统——兼论“先天知识或学问”如何可能[J]
.社会科学研究,1999(4):40-45.
被引量:4
3
罗念生.
古希腊哲学术语译名管见[J]
.哲学动态,1981(10):8-10.
被引量:4
4
叶秀山.
说不尽的康德哲学[J]
.哲学研究,1995(9):49-56.
被引量:13
5
叶秀山.
重新认识康德的“头上星空”[J]
.哲学动态,1994(7):24-28.
被引量:11
6
陆沉.
论原始及部派佛教的“六识”说[J]
.宗教学研究,2006(1):68-73.
被引量:2
7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4.
8
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1983..
9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6.
10
金克木.《梵佛探》.第172-173页.
共引文献
28
1
文碧方.
论儒家伦理道德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北宋理学家吕大临的思想的个案分析为例[J]
.孔子研究,2005(1):69-83.
2
常峥嵘.
《成唯识论》中的“现在”概念研究——对因果和时间的思考[J]
.宗教学研究,2005(2):143-145.
被引量:2
3
沈瑢.
品德心理结构与大学生荣辱观教育[J]
.教育探索,2007(1):107-109.
4
常峥嵘.
“种子本有与种子始起”问题及其价值意蕴——唯识学一个传统问题的再探讨[J]
.宗教学研究,2006(4):68-72.
5
陆沉.
论唯识学的第八识及其种子[J]
.宗教学研究,2007(1):79-86.
被引量:2
6
林国良.
唯识论的知识可能性和可靠性思想探源[J]
.中国哲学史,2007(3):5-16.
被引量:1
7
陆沉.
论《新唯识论》与《成唯识论》[J]
.中国哲学史,2007(3):34-44.
被引量:1
8
林国良.
唯识学存在论及若干难题评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10):90-94.
被引量:1
9
周全田.
柏拉图“相论”与中国古代本体论[J]
.江西社会科学,2008,28(1):62-66.
被引量:1
10
张松德.
激发道德情感与投身道德实践辩证统一——道德教育途径的新探析[J]
.道德与文明,2008(4):106-109.
被引量:14
1
本源.
论“八识规矩”[J]
.法音,1990,0(4):32-36.
2
戎川.
佛教末那识与康德之先验自我[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11):183-185.
3
贾题韬.
论开悟——第七讲 唯识学的开悟(下)[J]
.法音,1989(9):25-27.
4
普超.
佛教对心理疾病产生根源的解析与对治——以唯识学为例[J]
.普陀学刊,2015(1):233-249.
5
明灯.
八识余七,三日苦短[J]
.新作文:高中版,2011(11X):76-76.
6
金刚.
唯识学中的“分别”概念之辨析[J]
.理论界,2008(12):113-115.
7
祁顺来.
从“七识”看量学认识论[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1):13-22.
被引量:1
8
胡家祥.
王夫之“志”论疏解[J]
.哲学研究,2017(1):68-73.
被引量:3
9
孙劲松.
永明延寿的真心妄心说[J]
.宗教学研究,2009(3):77-85.
10
牛实为.
论科学与佛学的内在关系[J]
.佛教文化,1990,0(2):8-15.
被引量:1
宗教学研究
2013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