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江山之助”说开去——刘勰物色创作论新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单列《物色》一篇,以强调自然景物对文学的重要意义。然而他在文末笔锋一转.借屈原之典范,表明创作仅依靠“江山之助”是不够的:创作者在洞鉴山川情志的基础上,还必须牢牢把握物色特征、“晓知通变”。两者皆得,才能创作出情景相生、物我双会的炳耀文辞。
作者
丁欣梓
机构地区
上海大学文学院
出处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3年第11期88-90,共3页
Aesthetics
关键词
江山之助
创作论
刘勰
《文心雕龙》
《物色》
自然景物
创作者
文学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9
参考文献
16
共引文献
60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6
1
刘勰;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H}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514136715694493514.
2
周振荣.
从“江山之助”到“无我之境”——山水文学审美理想纵横谈[J]
.社科纵横,2009,24(9):100-101.
被引量:1
3
王先谦.荀子集解[M]{H}北京:中华书局,1988524-526.
4
汪小林.
中国山水审美意识的滥觞与确立[J]
.文史博览(理论),2008(12):19-20.
被引量:2
5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H}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85.
6
饶龙隼.
两汉气感取象论[J]
.文学评论,2006(4):98-110.
被引量:8
7
孙蓉蓉.
山水诗与“物色”论[J]
.求是学刊,2007,34(6):124-130.
被引量:6
8
宋濂.蒋录事诗集后.宋文宪全集·卷十三,四部备要本宋文宪全集·卷十三,四部备要本[A].{H}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296.
9
沈德潜.归愚文钞余集[A]{H}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94-95.
10
况周颐;屈兴国.蕙风词话辑注[M]{H}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18.
二级参考文献
49
1
牟世金.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形神问题[J]
.文学评论,1980(1):42-53.
被引量:4
2
罗宗强.
嵇康的心态及其人生悲剧[J]
.中国社会科学,1991(2):147-159.
被引量:17
3
饶龙隼.
古代中国言·象·意结构之初形[J]
.文史哲,2004(5):83-89.
被引量:2
4
唐·王勃.王子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
南朝梁·锺嵘.诗品集注[M].曹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9.
6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义证[M].詹瑛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760-1761.
7
三国魏·诸葛亮.诸葛孔明全集[M].明·诸葛义,诸葛倬辑.北京:中国书店,1986:94.
8
南朝宋·谢灵运.谢灵运集校注[M].顾绍柏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47-48.
9
唐·魏征.隋书·文学传序[M].北京:中华书局,1973:1730.
10
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202.
共引文献
60
1
黄琼.
试论“江山”与诗人创作的关系[J]
.文学界(理论版),2012(10).
2
朱绣慧.
论刘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生态文艺观[J]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6):44-46.
被引量:1
3
孙蓉蓉.
山水诗与“物色”论[J]
.求是学刊,2007,34(6):124-130.
被引量:6
4
孙蓉蓉.
刘勰的文学“通变”思想新论[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29-135.
被引量:2
5
饶龙隼.
晚周观念具象述论[J]
.文学评论,2009(1):5-15.
被引量:2
6
饶龙隼.
上古文学制度论[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1):133-144.
被引量:4
7
李金坤.
《楚辞》自然生态意识审美(上)[J]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28(2):62-68.
被引量:1
8
饶龙隼.
中国文学制度论[J]
.文学评论,2010(4):5-17.
被引量:12
9
赵超.
夔州气象与杜甫诗歌创作[J]
.阅江学刊,2010,2(3):107-112.
被引量:2
10
钟其鹏.
南朝“物色”考辨——《文选·赋》“物色”类研究之一[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7(1):58-63.
被引量:5
1
刘建国.
“物色”考辨[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3(4):58-61.
被引量:5
2
周夏.
“江山之助”探義[J]
.青年文学家,2015,0(11X):40-41 43.
3
孙耀庆.
浅论《物色》篇中的情景关系[J]
.北方文学(下),2013(6):64-64.
4
郭丹.
读《文心雕龙》札记——从《神思》《物色》篇谈刘勰对陆机艺术构思论的继承和发展[J]
.龙岩学院学报,1986,0(1):59-63.
5
陈燕妮.
“天人合一”式情景交融的文学创作论——论《文心雕龙·物色》篇[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6):62-63.
6
朱广成.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的几个问题[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27(4):94-98.
7
周绍恒.
刘勰论文学与自然和社会[J]
.怀化学院学报,1986,0(4):80-83.
8
张玉春,杜军.
刘勰的偏爱与偏失——评《物色》篇和《时序》篇[J]
.作家,2008,0(8):118-119.
9
李松.
试论《物色》篇在《文心雕龙》中的位置[J]
.消费导刊,2007,0(12):215-215.
10
举人.
关于《文心雕龙·物色篇》的位置[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29-29.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3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