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1-56,共6页
Economic Science
二级参考文献10
-
1诸建芳,王伯庆,恩斯特.使君多福.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的个人收益率研究[J].经济研究,1995,30(12):55-63. 被引量:126
-
2陆铭,经济转轨与劳动供给行为变化.理论、实证及含义,1999年
-
3贺菊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年,12期
-
4Liu Z,Economic Development Cultural Change,1998年,697页
-
5诸建芳,经济研究,1995年,12期
-
6张新泽.存款货币创造的理解错误和教授方法改进(上)[J].金融研究,1997(1):20-24. 被引量:13
-
7彭小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施设想[J].中国经济问题,1998(6):31-36. 被引量:4
-
8贺菊煌.消费函数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15(12):18-26. 被引量:24
-
9谢平.中国金融改革面临的挑战[J].中国工业经济,1999(4):23-28. 被引量:10
-
10唐志宏.中国平均利润率的估算[J].经济研究,1999,34(5):61-65. 被引量:28
共引文献280
-
1栗实.城市交通系统诱导控制的Stackelberg模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2):334-338.
-
2吴明,王任.中国居民的消费与储蓄行为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5(z1):32-36.
-
3刘传哲,朱美真,张雅洁.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江苏商论,2009(2):169-170. 被引量:2
-
4郭志仪,毛慧晓.制度变迁、不确定性与城镇居民消费——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的分析[J].经济经纬,2009,26(5):9-13. 被引量:6
-
5项智慧,吴玉双.失业风险和预防性储蓄动机——中国城市的实证分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3):113-113.
-
6王飞.我国“超储蓄”现象的原因分析[J].市场周刊,2003,16(7):25-26.
-
7赵平,胡玲娜.金融机构地区存差水平决定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西南金融,2013(11):6-10. 被引量:1
-
8李艳萍.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视角,2013,32(8):49-51. 被引量:1
-
9刘东皇,孟范昆.一个文献综述:增强中国经济增长的消费驱动力[J].海派经济学,2013,11(1):169-181.
-
10姚晓垒,虞斌.我国养老保险影响居民消费的实证研究——基于养老保险改革前后的对比分析[J].浙江金融,2012,0(3):17-20.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44
-
1韩忠伟,刘妤洵.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的存款竞争[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22(S1):16-17. 被引量:4
-
2殷孟波,谭勇,龚香林,欧阳勇.取消规模控制后的银行、企业及政府行为分析[J].西南金融,1998(2):7-10. 被引量:2
-
3蒋志刚.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 鼎力支持广西经济发展[J].广西金融研究,2004(7):4-6. 被引量:2
-
4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金融研究处课题组.金融资源区域配置的失衡性探析——四川与东部部分省市金融增长的比较分析[J].金融研究,2004(9):134-144. 被引量:11
-
5孙工声.关于银行存差现象的分析报告[J].中国金融,2005(14):28-30. 被引量:11
-
6王彩峰.关于中国商业银行巨额存差的分析[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3):63-67. 被引量:3
-
7姚景超.区域金融调控:货币资金流动的角度[J].新疆金融,2005(5):17-20. 被引量:3
-
8杨万东.商业银行存贷差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26(2):75-79. 被引量:8
-
9周向雯.我国银行存差问题的实证研究(1995-2004年)——基于银行行为和制度变迁的分析[J].学术研究,2006(3):66-72. 被引量:3
-
10衷新如,袁晋华,杜晖.透视存差现象[J].金融与经济,2006(4):29-31. 被引量:2
引证文献6
-
1贤成毅.论存差的去向与逻辑[J].改革与战略,2005,21(5):102-104. 被引量:2
-
2薄纯林,王宗军,邱胜芳.中外资银行目前的存贷款博弈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8):7-9.
-
3黄婷.农村信用社存贷差及其原因分析——以福鼎市为例[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14(1):54-59. 被引量:1
-
4李增来.对三大区域银行存贷差问题的探析[J].时代金融,2009,0(11X):21-22.
-
5邹新月.WTO条件下我国金融市场竞争局面的博弈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8(6):3-6. 被引量:1
-
6殷孟波,贺向明.存款激励与贷款约束——四万亿存差生成的制度分析[J].财经科学,2003(4):12-16.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12
-
1贤成毅.公平与效率视角下的政策性银行[J].改革与战略,2005,21(10):84-87. 被引量:1
-
2欧阳敏.中国存差与隐性债务关系的金融分析[J].青海金融,2006(2):21-22.
-
3杨万东.商业银行存贷差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26(2):75-79. 被引量:8
-
4李斌.存差、金融控制与铸币税——兼对我国“M2/GDP过高之谜”的再解释[J].管理世界,2006,22(3):29-39. 被引量:41
-
5李向东.浅议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J].商业经济,2006(5):59-61.
-
6李宏瑾.中央银行、信用货币创造与“存差”——兼对近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操作行为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6(10):8-22. 被引量:17
-
7王相敏,高向飞,陈文娟.商业银行最优存贷款比率:经验模型及实证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56-62.
-
8汪洋.我国金融机构的存差:历史沿革和含义变化[J].经济学(季刊),2007,6(3):781-800. 被引量:12
-
9金永军,陈柳钦,攸频.KCC-LM模型: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分析的新框架——1997~2006年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实证和制度分析[J].金融评论,2010,2(3):17-39. 被引量:5
-
10章理琛,周萌.银行视角下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3(27):23-25.
-
1黄正威.正确认识金融机构“存差”现象[J].金融纵横,2003(3):10-11.
-
2张琦.银行存差现象分析及相应对策[J].新金融,2000(12):15-17.
-
3郝继伦.“存差”现象评析与金融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J].财经问题研究,1996(3):34-37. 被引量:1
-
4郝继伦.存差现象与金融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J].上海金融,1996(1):13-15.
-
5吴晓芳.浅析甘肃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差现象[J].甘肃金融,2006(9):29-31.
-
6黄正威.理性认识金融机构“存差”现象[J].江苏经济,2003(3):44-45. 被引量:1
-
7冯学培.解析海西州金融机构存差现象[J].青海金融,2006(10):42-43.
-
8四川银监局课题组,王筠权,程铿.四川银行业机构存差现象分析报告[J].西南金融,2006(7):8-10. 被引量:1
-
9汪轶,梅向东.从信息经济学角度来看存差[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5):43-44.
-
10石海城.海西州国有商业银行存差大的原因浅析[J].青海金融,2002(10):3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