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0年第6期92-105,共14页
Chinese Criminal Science
共引文献13
-
1黄立.论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J].政法学刊,2001,18(5):40-42.
-
2张连举.论广东黑社会犯罪的现状及防治对策[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18-20. 被引量:3
-
3王爱云.和谐社会视域下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探析[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8,28(2):24-28. 被引量:1
-
4杨兴培.犯罪构成的中国春秋——兼论旧模式的终结和新模式的探索[J].法学,2009(9):94-107. 被引量:12
-
5王志祥.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界定[J].法治研究,2010(2):10-20. 被引量:20
-
6赵颖.当代中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成因及其发展趋势[J].社会科学辑刊,2011(2):84-87. 被引量:6
-
7邱格屏.地理因素与港澳台黑社会的转移与扩散[J].社会科学家,2011,26(9):14-18. 被引量:4
-
8谢晖.法律本质与法学家的追求[J].法商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0,17(3):17-23. 被引量:13
-
9郝铁川.中国近代法学留学生与新中国初期的法治建设[J].法学研究,2000,22(2):136-153. 被引量:6
-
10黄立.论境外黑社会渗透的主要特点及打击对策[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3):41-43.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114
-
1梅建明,陈侃.有组织犯罪概念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6):83-88. 被引量:4
-
2杨宗辉,李玉峰.有组织犯罪的侦查思维[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3,15(4):69-72. 被引量:4
-
3梅建明.社会转型与有组织犯罪:一种社会学的理解[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1,13(4):59-63. 被引量:1
-
4孙勤.我国刑法中黑社会性质组织探析[J].人民检察,2002(4):13-16. 被引量:17
-
5李小波,冯道康.法、德、日警察权考察及其启示[J].净月学刊,2013(4):13-21. 被引量:4
-
6赵永琛.关于跨国有组织犯罪的若干理论问题[J].政法论坛,2000,18(6):84-92. 被引量:5
-
7李旭东,汪力.地方恶势力犯罪的若干问题探析[J].现代法学,1998,20(1):101-103. 被引量:10
-
8郭自力.论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和特征[J].中外法学,1998,10(2):73-75. 被引量:10
-
9邱兴隆.撩开刑罚的面纱——刑罚功能论[J].法学研究,1998,20(6):55-84. 被引量:39
-
10邓又天,李永升.试论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及其类型[J].法学研究,1997,19(6):104-114. 被引量:24
引证文献10
-
1牛建平,张波.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征及发展趋势[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0-15.
-
2谢勇,王燕飞.论有组织犯罪研究——十年回顾、评价与前瞻[J].犯罪研究,2005(3):19-35. 被引量:9
-
3黄立,倪瑞兰.“三地”反黑法律比较分析--以刑罚设计为视角[J].法学杂志,2010,31(4):6-10.
-
4孔瑶瑶.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司法认定[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1(7):91-91. 被引量:1
-
5赵国玲,于小川.澳门有组织犯罪研究[J].人民检察,2011(6):72-74.
-
6李文燕,田宏杰.黑社会性质组织特征辨析[J].公安大学学报,2001,17(3):6-16. 被引量:23
-
7杨威.关于警察职业分类及管理的探讨[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16,18(1):58-63. 被引量:2
-
8仇塍迪.恶势力的发展规律与司法论证[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19(8):93-98.
-
9王鹏祥,陶旭蕾.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组织性的法教义学分析[J].河北法学,2019,37(8):121-130. 被引量:7
-
10王子渊,肖姗姗.刑事政策中“恶势力”犯罪的法律化研究[J].犯罪研究,2019,0(2):35-44.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45
-
1安军.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特征、成因及打防之实证研究[J].中国监狱学刊,2023,38(1):77-85.
-
2赵长青.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认定[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15(1):1-10. 被引量:14
-
3郭子贤.对我国各种“黑社会组织”概念的界说[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87-89.
-
4于建嵘.中国的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1):4-9. 被引量:191
-
5朱素梅.当代有组织犯罪的发展趋势及成因[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5):33-39. 被引量:2
-
6汪力,李高峰.界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疑难问题研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62-67. 被引量:1
-
7李高峰.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认定探析——以立法解释为视角[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22(3):49-52. 被引量:2
-
8李高峰.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本质特征[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3(3):33-35.
-
9黄华平,孔飞.我国刑法中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构成与界定[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5):130-135. 被引量:1
-
10刘仁文,刘文钊.恶势力的概念流变及其司法认定[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8,26(6):13-31. 被引量:54
-
1朱懂理.新时期党工共建的实践探索[J].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工会理论研究),2011(4):7-10.
-
2汪铁民.关于提高闭会期间代表工作组织化程度论要[J].中国人大,2005(9):34-37. 被引量:1
-
3杨益.在探索中党不断加强和完善对妇女组织的领导[J].中国妇运,2011(5):28-29. 被引量:1
-
4本刊编辑部.凝心聚力促发展[J].北京观察,2017(3):12-15.
-
5潘多拉.对利益集团的表达应重在“扶弱”[J].乡音,2006,0(12):8-8.
-
6励奎铭.加强民主监督 提高执政能力[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5,27(1):14-15.
-
7张钧巨,刘耿胜,房雷涛.提高民主党派政治参与组织化程度路径分析[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2):9-11.
-
8唐昊.政治稳定的类型研究[J].理论参考,2006(8):19-21.
-
9黄军菲.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特征及类型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7):71-73. 被引量:1
-
10刘美萍.非政府组织: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4):5-9.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