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粮豆间作—中国大豆面积恢复的有效途径
被引量: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利用紧凑型玉米间作耐荫高产型大豆,可使玉米和单作相比并不少收而又多收大豆。经试验示范,西南地区四川农业大学的玉米宽窄行2:2模式,黄淮豆区开封农科院的玉米四行密带状栽培4:4模式和东北地区吉林农科院的垄播2:2模式,都可使亩间作田玉米达600—700&-斤和大豆70~100公斤的产量水平。模式应用于生产可使土地效率大幅度提高,有效解决粮豆争地矛盾和大豆面积恢复问题。
作者
李河旺
张冬菊
李向涛
李晓瑞
刘建生
机构地区
河南省开封市农科院
出处
《大豆科技》
2013年第6期37-39,共3页
Soybean Science & Technology
关键词
粮豆间作
模式
大豆
面积恢复
分类号
S344.2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47
同被引文献
90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55
参考文献
5
1
刘忠堂.
新形势下我国大豆产业发展问题的探讨[J]
.大豆科技,2012(1):9-11.
被引量:14
2
杨红旗,孙文喜,梁慧珍.
21世纪河南选育的国审大豆品种[J]
.大豆科技,2012(1):55-63.
被引量:1
3
田仁礼.
中国大豆产业现状、趋势及应对措施浅见[J]
.大豆科技,2009(4):1-7.
被引量:9
4
杨文钰,杨峰,雍太文.
我国间套作大豆研究方向和发展对策研讨会纪要[J]
.大豆科技,2011(1):35-36.
被引量:29
5
新华网.新华新闻:吉林玉米大豆"间作"每公顷增产大豆逾1吨[EB/OL].[2012-10-24].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10/24/c_113475082.htm.
共引文献
47
1
刘志民,杨友国,张振华.
我国大豆市场供需特征及2010—2020年供需量的罗吉斯蒂曲线法预测[J]
.科技与经济,2010,23(2):84-88.
被引量:5
2
赵勤.
产业安全视角下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研究[J]
.大豆科学,2010,29(3):525-529.
被引量:7
3
宋淑丽.
WTO框架下黑龙江垦区大豆产业政策问题的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0):141-143.
被引量:3
4
赵勤.
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J]
.商业经济,2010(22):7-9.
被引量:1
5
郭西陵,邱文兵,何庆虎,张华,黄蓉,江庆生.
湖北省大豆加工产业的发展与优势分析[J]
.农产品加工,2011(1):69-70.
被引量:2
6
王勇,刘学义.
山西省大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1(5):369-370.
被引量:5
7
程遥.
借鉴大豆主产国经验促进我国大豆产业健康发展[J]
.大豆科学,2012,31(6):1013-1016.
被引量:12
8
张广鑫,王鑫,陈刚.
解析间套作体系在污染土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科技创新导报,2013,10(3):157-157.
被引量:1
9
焦扬,葛慧玲,李周密,赵静朦.
基于扩散指数的中国大豆需求量增长率预警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44(8):138-142.
被引量:1
10
于潇洋,陈秀萍,侯延杰.
浅谈中国玉米市场供给与需求特点[J]
.青年与社会(中),2014(1):317-317.
同被引文献
90
1
杨檑,郑毅,汤利.
不同生育期玉米大豆间作土壤水势变化特征[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24(5):689-693.
被引量:7
2
谢永利,陈颖.
不同间作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23(5):381-385.
被引量:28
3
唐劲驰,Ismael A.Mboreha,佘丽娜,廖红,陈怀珠,孙祖东,严小龙.
大豆根构型在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的营养作用[J]
.中国农业科学,2005,38(6):1196-1203.
被引量:53
4
卢秉生,李妍妍,丰光.
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分析[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4):4-6.
被引量:19
5
马国胜,薛吉全,路海东,张仁和,邰书静,任建宏.
播种时期与密度对关中灌区夏玉米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6):1247-1253.
被引量:175
6
王竹,杨文钰,伍晓燕,吴其林.
玉米株型和幅宽对套作大豆初花期形态建成及产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2):323-329.
被引量:80
7
余常兵,孙建好,李隆.
种间相互作用对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1):1-8.
被引量:91
8
周勋波,杨国敏,孙淑娟,陈雨海.
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夏大豆群体结构及光截获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0,30(3):691-697.
被引量:50
9
张莹,孙占祥,李爽,冯良山,杨宁,刘洋,侯志研,白伟,文凤.
辽西半干旱区玉米/大豆单间作田间耗水规律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28(5):43-46.
被引量:16
10
李植,秦向阳,王晓光,李兴涛,王建辉,曹敏建.
大豆/玉米间作对大豆叶片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J]
.大豆科学,2010,29(5):808-811.
被引量:42
引证文献
6
1
朱元刚,高凤菊.
不同间作模式对鲁西北地区玉米-大豆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J]
.核农学报,2016,30(8):1646-1655.
被引量:21
2
曹鹏鹏,任自超,高凤菊,田艺心.
鲁西北地区大豆/玉米间作适宜品种组合筛选[J]
.山东农业科学,2019,51(12):31-35.
被引量:6
3
曹鹏鹏,田艺心,高凤菊.
鲁西北地区间作大豆/玉米品种组合综合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大豆科学,2020,39(3):414-421.
被引量:6
4
封亮,黄国勤,杨文亭,黄天宝,唐海鹰,麻巧迎,王淑彬.
江西红壤旱地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及种间关系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1,29(7):1127-1137.
被引量:22
5
张娟,杨武杰,彭科研,高中强,蒋明洋,王西芝,白洪立,高波,刘光亚,韩伟.
鲁西南地区大豆玉米间作适宜品种组合筛选试验[J]
.农业科技通讯,2023(9):114-118.
被引量:2
6
曾林,宋云飞,单艳,万卫东,张晓兰,张朝钟,王勤.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24,52(8):51-53.
二级引证文献
55
1
叶世青.
赣南大豆种植技术[J]
.基层农技推广,2024(3):57-59.
被引量:1
2
马红娜,马丽丽,任菊芹,陈炜红.
合阳县2022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不同播期试验[J]
.基层农技推广,2023(12):21-24.
被引量:3
3
杨艳丽.
玉米-大豆间作和施氮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
.基层农技推广,2023(6):83-86.
被引量:2
4
莫静玲.
玉米与大豆间种不同种植模式效果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8(11):15-15.
被引量:1
5
汤复跃,陈文杰,韦清源,郭小红,梁江,陈渊.
不同行比配置和玉米株型对玉米大豆间种产量及效益影响[J]
.大豆科学,2019,38(5):726-732.
被引量:19
6
汤复跃,韦清源,陈文杰,郭小红,梁江,陈渊.
“春玉米‖春大豆/夏大豆”群体产量、效益及其种间竞争力的评定[J]
.西南农业学报,2019,32(7):1518-1523.
被引量:12
7
王雪蓉,张润芝,李淑敏,许宁,牟尧,张春怡.
不同供氮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动态模拟[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27(9):1354-1363.
被引量:42
8
罗万宇,唐庄峻,任永福,杨文钰,王小春.
带宽、行比对鲜食玉米间作鲜食大豆群体产量效益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9,37(4):442-451.
被引量:18
9
樊海潮,张继雨,王俊涛,刘艳,王秋玲.
种植密度对大豆新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2020,52(2):38-42.
被引量:28
10
田艺心,曹鹏鹏,高凤菊.
间作对鲁西北地区高蛋白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6):42-44.
1
张治中,徐延生,刘会林.
沙地花生小麦大豆带状轮作种植技术[J]
.中国油料,1995,17(1):64-65.
2
孟昭河,黄少锋,张莉萍,刘国权,刘永巍,刘胜国.
水稻新品种空育131特性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垦殖与稻作,2002(5):28-29.
被引量:10
3
武克忠.
吉林省农科院1998年主推品种介绍(二)[J]
.农村科学实验,1998(2):6-9.
4
刘刚.
山东省发布夏玉米田二点委夜蛾发生警报[J]
.农药市场信息,2011(19):50-50.
被引量:4
5
山东省发布夏玉米田二点委夜蛾发生警报[J]
.农化市场十日讯,2011(21):45-45.
6
吴彦波,方向前,付稀厚,孙国臣.
吉林省湿润冷凉区风灾对玉米产量及产值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2015(5):24-24.
被引量:1
7
胡琼,汪森富.
余庆县中等田不同配方对玉米产量和效益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2016,36(4):21-21.
8
蔡辅升,汪森富.
余庆县上等田不同配方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2015,35(S1).
9
王永山,王风良,梁文斌.
麦套玉米田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治技术[J]
.植物医生,2011,24(5):11-12.
10
罗春新,赵荣军,王志学.
蔬菜茬田玉米免耕栽培技术[J]
.农村实用技术,2016(7):24-25.
被引量:2
大豆科技
2013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