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武田泰淳·主体性·公共空间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一前言从18世纪中叶直到明治初期,中国、朝鲜这一"东亚"作为儒教世界观与人文制度的象征,几乎是日本在世界中定位自己、"想象/表象"作为主体的自我的唯一参照系~1。但是,19世纪以降,东亚成为西欧列强争夺的殖民地对象,被强行卷进世界史,不得不直面起源于西欧启蒙主义的现代性之无限扩张属性的前沿冲击。
出处 《现代中文学刊》 2013年第6期4-16,共13页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40

  • 1坂井洋史.忏悔和越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一个侧面[J].文艺理论研究,1998(4):62-67. 被引量:3
  • 2坂井洋史.面对差异性──关于中日文学研究者进行学术对话的断想[J].文学评论,1996(2):154-157. 被引量:2
  • 3徐贲.平庸的邪恶[J].读书,2002(8):89-96. 被引量:21
  • 4奥野健男「武田泰淳論r劣等感補償の文学」,载「国文学解釈と鑑赏],1972 (7),第138 -139頁.
  • 5《路加福音》,收入《新约全书》,中国基督教协会印发,1989年,第65页.
  • 6西谷博之「武田泰淳とキリスト教--[審判]丨蝮のすえ]をめぐって」,载『日本近代文学〗1980年第10号,第222頁.
  • 7武田泰淳「蝮蛇的后裔」,收入[武田泰淳集],東京:学習研究社,1978年,第101页.
  • 8岸本隆生[武田泰淳論],東京:桜楓社,1986年,第48 -52頁.
  • 9See Hannah Arendt, EicAmara/i in yenwa/ew: A Re/xwt ora Bano/iiv ザ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64, pp. 299 -304.
  • 10汉娜·阿伦特等《〈耶路撒冷的艾希曼 >:伦理的现代困境》,孙传钊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4页.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