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甲骨文“之”字用法的再考察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通过对目前已著录的甲骨卜辞的穷尽性考察,佐以商周金文以及传世文献的例证,对殷商时期虚词"之"的用法进行了深入考察,发现:卜辞中"之"作第三人称代词尚处于萌芽状态,并未出现作主语的用法;"之"作助词的用法也已经在卜辞中出现。殷商时代是"之"字语法化的关键时期。
作者
李蕊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
出处
《求索》
CSSCI
2013年第11期141-143,195,共4页
Seeker
关键词
甲骨文
“之”
第三人称代词
助词
分类号
K877.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
参考文献
12
共引文献
64
同被引文献
70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2
1
陈初生.《金文常用字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
陈梦家.《殷墟h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第282页.
3
陈永正:《西周春秋铜器铭文中的联结词》,《古文字研究》第15辑,中华书局,1986年.
4
管燮初.《殷墟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中国科学院,1953年,第41—48页.
5
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语言文献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
侯镜昶.《论甲骨刻辞语法研究的方向》,《语言文字研究专辑(上)·中华文史论丛增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7
黄盛璋.
古汉语的人身代词研究[J]
.中国语文,1963(6):443-472.
被引量:51
8
王娟.
甲骨文“之”字辨析[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116-118.
被引量:2
9
张玉金.《殷墟甲骨文代词系统研究》,《文史》第四十二辑,中华书局1997年版.
10
张玉金.
甲骨文中的“之”和助词“之”的来源[J]
.殷都学刊,2005,26(2):13-17.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5
1
黄盛璋.
先秦古汉语指示词研究[J]
.语言研究,1983,3(2):136-157.
被引量:21
2
姚振武.
上古汉语第三身范畴的表达及相关问题[J]
.古汉语研究,2001(4):30-36.
被引量:20
3
姚孝遂按语编撰,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M]中华书局,1996.
4
金启华.诗经全译[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5
Anne O Yue. Zhi in Pre-Qin Chinese[J] 1998,T’oung Pao(4-5):239~292
共引文献
64
1
张玉金,舟人.
论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句法功能问题[J]
.古汉语研究,2004(3):31-37.
被引量:8
2
马清华.
并列连词的语法化轨迹及其普遍性[J]
.民族语文,2003(1):24-33.
被引量:25
3
郭攀,余飞.
古汉语“数(量)·名”二语序形式二论[J]
.古汉语研究,2001(3):36-40.
被引量:3
4
姚振武.
上古汉语第三身范畴的表达及相关问题[J]
.古汉语研究,2001(4):30-36.
被引量:20
5
廖振佑.
从先秦书面语看动词“夺”的性质[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1):120-124.
6
胡伟.
论秦简中的“某”非第一人称代词[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36-138.
被引量:5
7
张玉金.
西周代词“厥”的性质再探[J]
.学术研究,2005(11):144-144.
被引量:2
8
张玉金.
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称数问题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72-79.
被引量:7
9
张玉金.
论西周汉语中有无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J]
.古汉语研究,2006(1):59-66.
被引量:3
10
夏先培,遆亚荣.
《论语》《孟子》中第一人称称谓的语用考察[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3):138-142.
被引量:10
同被引文献
70
1
徐志林,刘彭冰.
甲骨卜辞双宾结构原型范畴理论研究[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6):103-110.
被引量:1
2
陈练文.
殷墟甲骨卜辞句法研究[J]
.长江学术,2009(1).
被引量:1
3
郭凤花,任群英.
甲骨文“有、无”句[J]
.科技经济市场,2006(12).
被引量:1
4
郑继娥.
甲骨文中动宾结构类型及其语义关系[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1):77-82.
被引量:3
5
徐志林.
甲骨卜辞中“三宾语”问题的反思[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6):60-66.
被引量:2
6
梅祖麟.
介词“于”在甲骨文和汉藏语里的起源[J]
.中国语文,2004(4):323-332.
被引量:24
7
张玉金.
也论殷墟甲骨刻辞中“暨”的词性[J]
.殷都学刊,2004,25(2):1-5.
被引量:7
8
古敬恒,刘悦.
甲骨卜辞省简现象探析[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118-122.
被引量:1
9
喻遂生.
甲骨文单个祭祀动词句的转换和衍生[J]
.语言研究,2002,22(2):108-115.
被引量:6
10
朱彦民.
甲骨卜辞中“叀”与“隹”用法之异同[J]
.殷都学刊,2003,24(4):11-16.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
1
张玉金.
21世纪以来甲骨文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出土文献,2021(2):1-16.
1
文之初.
“乱”字的演变[J]
.语文建设,1963(4).
2
相大磊.
浅析因形求义的作用及其地位[J]
.文艺生活(中旬刊),2012(6):217-217.
3
李月.
中国语言文字之最[J]
.课外语文,2010(7):76-76.
4
郭永秉.
商周金文所见人名补释五则[J]
.语言研究集刊,2011(1):267-275.
5
黎云昆.
说不尽的“木”字(上)[J]
.国土绿化,2008(8):20-21.
被引量:1
6
郑春兰.
甲骨文所反映的核心词现象[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1):68-71.
7
刘方超.
《方言》研究综述[J]
.商,2014,0(52):121-121.
8
张桂光.
商周金文量词特点略说[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5):22-28.
被引量:7
9
陈经卫.
《吕氏春秋》“所以”浅释[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31(1):7-9.
10
袁险峰.
论甲骨刻辞中的宾语位置[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7(2):56-57.
被引量:1
求索
2013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