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3年8月26—27日,“宋代文史青年学者论坛”在杭州举行。此次论坛由《文学遗产》编辑部与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举办,旨在探讨如何在学术研究日趋专门化、精细化的背景下,倡导一种更为开放的学术视野,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补互融,来自全国各地二十余所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出席论坛。在论坛开幕式上,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肖瑞峰教授和《文学遗产》副主编竺青编审,分别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宋代历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邓小南教授,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中文系王兆鹏教授,宋代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包伟民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虞云国教授,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沈松勤教授等著名学者,作为论坛的特邀评论专家分别致辞。专家们一致认为:本次论坛以文史贯通为宗旨,以文学界与史学界的青年学者为与会主体,打破壁垒,直面彼此,真正实现了文学与历史两个大学科的跨界与交流,在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致辞结束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张剑编审、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梁建国分别作了“宋代文学研究新趋向”与“宋代历史研究新趋向”的主题报告。论坛共收到二十三篇论文,涵盖了文学、史学、思想史与社会史等多层面的论题,分五场进行。文学与史学面对面的互动与交锋,不同学科视角与观点的碰撞,使得讨论气氛自由而热烈。纵观所提交的论文,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新材料的运用继续得到重视。如韦兵的《从碑刻看南宋嘉定年间陇蜀军政与人物:以(鼎勋堂记)为中心》、魏峰的《先茔碑记与宋元家族组织》、卞东波的《宋代的东坡热——福建仙溪傅氏家族的苏轼研究》,分别从碑刻材料、新出土墓志以及新发现于域外的《东坡和陶诗解》的残文出发,对现有研究做了补正发覆。二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理论得到实践。如张剑的《范浚与秦桧、朱熹关系考论》,通过对文献的细致考辨,指出范浚对秦桧并无恶感、朱熹并未拜谒过范浚,并用古史层累的观念揭示后人“道统叙事”的偏颇。周扬波的《胡瑗“明体达用”辨》,通过后人对胡瑗“明体”概念的窄化与“达用”观念的放大的揭示,力图还原胡瑗在宋学初期的客观地位。方宗峰的《补释宋高宗“最爱元桔”》指出高宗之“最爱元祜”,主要不是北宋晚期所谓“新旧之争”的继续,而是政权重建这一全新历史任务的产物。
出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5-155,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