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国哲学话语”的学术标准和形成条件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不甘被哲学世界边缘化,人们普遍要求拥有中国的哲学话语权,并提出各种不同策略,其中尤以本土化最为大声,个中要害为"特色"立国,认为以回归本土资源、本土方式、本土问题这种"土"法,就能抓住世界眼球而夺得哲学的中国话语权。但是,仔细分析,关注背后的心态各种各样,话语权的本质不能简单地由"关注"确定,更重要的是发自心底的尊重和庄严的倾听态度。而只有思想创新才能给人们留下深厚的价值感,不但引起关注而且激起对话欲望。按照认识论分析,创新无定式;而按照思想交往规律,越是包含某种共同点的思想活动越容易引起关注并达成理解。因此,在学术国际化背景下,应该采取开放和开明的态度鼓励中国学者以世界眼光和世界胸怀展开多样的哲学创新研究。须知,话语权是一个社会交往关系概念,标志交往主体的权威性,它不会紧随单个话语应声到来,相反唯有通过大量的创新话语积累才能确立,因此需要密集采取关于哲学创新的有效社会动员措施并戒急用忍。
作者 崔平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0-67,共8页 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二级参考文献18

  • 1崔平.哲学史研究是本真的哲学研究吗?[J].学术月刊,2008,40(4):47-54. 被引量:2
  • 2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 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145.
  • 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商务印书馆,1960年..
  • 5亚里士多德 苗力田编.《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 6亚里士多德 张竹明 译.物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4.
  • 7亚里士多德 吴寿彭译.《形而上学》[M].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页.
  • 8海德格尔.2005.《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北京:三联书店.
  • 9[德]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 10柏拉图全集:第2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共引文献1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